非遺給人的印象總是古老而傳統,“95后”則是新潮而前衛的一代,這二者似乎很難有交集。可在當下的非遺傳承中,已經出現了一批“95后”的非遺傳承人,他們是捕捉潮流元素的網絡達人,也是引領粉絲一起關注傳統文化的青年偶像。
北京“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郎佳子彧(左)和演員黃渤(右)
這些“95后”的“后浪”們,正在把傳統的變成現代的,古老的變成時尚的,民族的變成世界的,讓非遺獲得真正的傳承活力。
NO.1郎佳子彧
北京“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
郎佳子彧出生于1995年,他的爺爺郎紹安是北京“面人郎”的創始人,在郎佳子彧小時候,感覺爺爺的指尖似乎充滿了魔法,幾刻鐘的功夫,手中一個個短小精致的小人就“活”了起來,郎佳子彧被面人技藝深深吸引。
五歲時,郎佳子彧最開始學習這門技藝時,只是抱著玩的心態。后來,父親對郎佳子彧的要求逐漸升級,一個寒暑假要捏50個面人。再到后來,后來他開始融入當下年輕人喜歡的流行元素,不斷在作品中融入時代熱點。卡通面人、抽象面人應運而生,并且被許多人所喜歡。
從蜘蛛俠到《哪吒之魔童降世》,從《少年的你》到BillieEilish,郎佳子彧在抖音發布的以面塑為主題的44條視頻,已經收獲超過77萬點贊。
在郎佳子彧看來,無論如何創新,捏面人的手法、技藝必然是一脈傳承下來的,但是,如果想要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必須要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反映當下時代屬性和人民生活,才能煥發出歷久彌新的魅力,吸引人們接受、認可、學習和傳承。
NO.2劉雨涵
杭繡傳承者
杭繡始于吳越,鼎盛于南宋,因其色彩奪目、金碧輝煌的特點,在南宋時是專門為皇室服務的“宮廷繡”。杭繡用彩線繡和盤金繡相結合,線繡有30多種針法,盤金有20多種繡法。
宮廷杭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趙亦軍
劉雨涵是杭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趙亦軍的唯一弟子。她1996年出生,或許是面孔太過年輕,讓人很把她難與非遺傳承聯系到一起。但是,別看她大學畢業才滿一年,今年卻已是她學習宮廷杭繡的第九個年頭。
劉雨涵作品《五福敬蓮》
作為趙老師的唯一弟子,現在劉雨涵除了學習手藝,還跟隨趙老師參加展覽表演、講座授課,輔助趙老師的教學工作。同時還創建和運營著宮廷杭繡的新媒體平臺,不定期推送文章、在B站投稿宣傳視頻等,為宮廷杭繡在年輕一代人群中的推廣做著不懈努力。
NO.3陳浩歸
東陽木梳傳承人
“97后”的陳浩歸從小生長在號稱“百工之鄉”的東陽。“家中從事木制工藝品加工銷售,而我從小學習國畫、書法,對手工藝術特別癡迷。”陳浩歸說,在高一的時候他明確了未來從事藝術和產品設計相結合的發展方向,并成功報考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主修工藝美術設計專業。
2015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陳浩歸從媒體上了解到東陽木梳的歷史以及這項技藝傳承堪憂的現狀。“擁有千年歷史的東陽木梳,卻僅剩一位80多歲高齡的手藝人。”陳浩歸頗有感觸的說,“不能讓這門手藝就這樣斷了。”于是,他尋找到這位老人表明了自己的心意,開始跟著東陽木梳傳承人許立仁學習木梳制作技藝,并于2018年成為東陽市最年輕的非遺傳承人。
做好一把木梳真的非常不容易,工藝的精進需要大量的練習做為支撐。從一開始經常是雙手傷痕累累,到最終熟練的掌握各道工序,陳浩歸花了3年多的時間。除了學藝,陳浩歸還嘗試為木梳注入更多時尚的元素,讓木梳的品質更為細膩,造型更為現代化。
對于東陽木梳非遺的傳承,陳浩歸也有自己的想法:“我會把現代化的設計和傳統手藝進行結合,讓傳統東陽木梳走進時尚、走進設計,融入大眾的生活。簡而言之就是讓非遺‘活化’。”
NO.4曹鶴俊
古字畫裝裱修復技藝第四代傳承人
曹鶴俊的外婆姚愛娟,是寧波書畫修復行業的代表人物,先后在天一閣博物館、市博物館、華茂美術館從事修復工作。從小跟著外婆,看著外婆對著古字畫修修補補,自然對他影響深遠。
曹鶴俊介紹道:“修復完成一幅字畫,常常要花費一到三個月的時間。每天只能做一個步驟,既需要有耐心,更需要有恒心。而經過修復師的手,古字畫才能重新煥發青春。”從事古字畫修復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夠堅持下來的卻很少。耐心,堅持,加上興趣和家傳,是這個1996年出生的年輕小伙能夠堅持下來的重要原因。
入行不過幾年年,曹鶴俊在圈內已經小有名氣,經他之手修復的古字畫不少,其中最貴的一幅畫,身價更是高達70余萬元。
他不僅有了工作室,還招收學員,甚至招收了幾位外籍學員。曹鶴俊在教他們繪畫的同時,也傳遞出中國文化的風韻,“前段時間,我還去了寧波諾丁漢大學,通過色彩和筆觸,讓各國留學生們領略中國國畫的風采。”
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很多人擔心于非遺的沒落與消亡,但當時代的浪潮翻滾而來之時,也有許許多多的新生的力量正在涌入非遺的舞臺。
我們可以看到,新一代的青年們,一邊追逐新潮流、新科技,另一邊也熱愛精彩的傳統文化——他們身著漢服行古法之禮,看到唯美國風畫面會潸然淚下,會去親身體驗傳統技藝,也熱衷購買精巧雅致有文化內涵的非遺產品。
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跟古老非遺對話,積極吸納時代熱點,以輕松有趣的新媒體為傳播平臺,不斷刷新人們對非遺的定義,尋找著非遺傳承、發展的新方式。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新藝代”正在加入非遺傳承的大軍,他們把“新模式、新設計、新理念、新媒體、新元素”融入非遺,不僅讓中國非遺變得更潮、更酷、更時尚、更有活力,也讓中國非遺更加自信地走向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