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晚,湖南省昆劇團到有廣府人祖居地之稱的廣東省韶關南雄市演出《牡丹亭》,讓這一世界著名劇作“重回故事現場”,許多村民早早地坐在長凳上,等待杜麗娘“回家”。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中國戲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牡丹亭》,塑造了柳夢梅和杜麗娘這一對流傳古今的經典形象。雖然這個故事家喻戶曉,但“故事現場在何處”這一問題卻鮮少人關注。
“《牡丹亭》與湯顯祖的嶺南之行密切相關,而韶關、南雄及梅嶺是《牡丹亭》創作的重要觸發點。”中山大學古文獻所、非遺中心兼職研究員周松芳稱。
廣府人祖居地上演《牡丹亭》。 陳沛琪 攝
中共韶關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啟宇稱,戲劇《牡丹亭》的創作與湯顯祖貶謫嶺南之旅,特別是與他行經的南雄和梅關密切相關,再加上目前已發現的與《牡丹亭》故事直接相關的《杜麗娘慕色還魂》《杜麗娘記》等幾種古代文獻資料,都指向“宋光宗間廣東南雄府”。因此,說韶關南雄是《牡丹亭》的“故事現場”并不過分。
韶關地處廣東、湖南和江西三省交界,扼守北上與南下交通之要塞,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在此交融。而韶關南雄是中國姓氏文化名都。如今,每年有數百萬來自海內外的廣府人和珠璣巷后裔前來南雄尋根問祖和旅游觀光。
根據相關學者近年來的考證,湯顯祖的一次嶺南之行影響了《牡丹亭》這部名作的創作過程。據《湯顯祖的嶺南行——及其如何影響了〈牡丹亭〉》一書的作者周松芳的研究,41歲那年,因貶謫徐聞,湯顯祖“走廣”,種下與嶺南的情緣。
“作為走廣孔道,韶關正在當時遍植梅花的梅嶺之南,梅嶺刷新了他對嶺南的印象,梅花成為了他憶嶺南的符號。”周松芳稱,此次嶺南之行,韶關與湯顯祖產生了一種文化上的共生共榮關系,對湯顯祖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他創作了《牡丹亭》。
《牡丹亭》充滿了梅花意象。周松芳稱,在《驚夢》一曲,杜麗娘上場即說:“曉來望斷梅關,宿妝殘。”她與柳夢梅的故事還沒有發生,就深念南安府邸南面的古梅關。湯顯祖一生好梅花,大部分詠梅詩都寫于嶺南。韶關就在梅嶺山麓,而古梅關就在韶關南雄。
《牡丹亭》的女主角杜麗娘的原型也可能源自南雄梅嶺。其中,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是《牡丹亭》的藍本,此為學界普遍接受的主流觀點。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李志遠認為,《牡丹亭》《杜麗娘記》和《杜麗娘慕色還魂》都是文學藝術作品,都有虛構成分在,但湯顯祖與南雄府、韶州府有關聯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李志遠稱,在開發《牡丹亭》這個文化符號給韶關帶來的文化價值時,不是簡單地據小說或戲曲呈現一個南雄府府衙與后花園,而是需要挖掘《杜麗娘記》之所以把故事發生空間設置在南雄府的深層文化含義,講好“還魂”背后更為合乎人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