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有多美?
觀之形式多變,可豪放、可含蓄,讀之朗朗上口,意韻無窮。而建筑,是凝固了的詩,古建筑文化與漢語文化同根同源。
事實上,作為中華文明一以貫之的精髓,漢字直通天地、包羅萬象,也當然包含了中國傳統建筑方面的知識,今天就讓流淌在我們血脈里的古老文字,帶領大家去重拾遠逝的文化記憶,去領略并感悟中國建筑的博大精深。
一、文字的演變
漢字造字之初,采用的都是“象物之形”的造字方法,在已發現的甲骨文中,涉及古代建筑的字有50個左右,不是很多,說明當時的建筑類型較少,房屋結構也簡單。但我們從這些有限的古代漢字中,仍然可以透視出凝結積淀于其中的古建筑形態。
后來漢字慢慢發展演變,日用之道都望文生義地隱藏其中,不但字形能夠表現建筑的具體形象,字體的構成也往往反映出房屋的種類和用途。
二、偏旁部首的演變
以下是古建筑中表述房屋實體時經常出現的偏旁部首:
1、穴字頭/寶蓋頭
《墨子》有語:“古人因丘陵掘穴而處”,洞穴可以說是人類最古老、最原始的房屋,從自然山洞的“穴”到半地下的“穴”,許多和建筑有關的字都以“穴”為部首,如窗、空、穹、窯、窖、窩等;
而寶蓋頭“宀”代表屋頂,屋頂之下容納不同的事物,則分別代表房屋的不同功能,如宮、宗、室、宅、寢、家、牢、宇等。
2、廣字旁/廠字旁
中國傳統建筑文化中,主體建筑通常為各式各樣的兩坡頂,其前后、左右的從屬建筑,很多都是單坡頂,這種建筑形式就以廣(廠)字旁來表現,如廳、廁、廈、廂、廄、廚等;
更多時候,帶廣字旁的漢字指“一邊開敞的房屋”,一般用作買賣或牲畜之用,如廊、廡、廄、庫、店、庖、廟、府、庭、廬、等。
3、金字旁
中國傳統建筑的構件名稱多以材料及其“形”或“聲”組成,從字形上一看便知,這些構件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墻、壁、垣等都從土,當然是用土夯成或砌筑的;此前我們講到的柱礎,民間俗稱“石柱礎”,礎當然是石頭制成的;而鋪(即鋪首,大門上有裝飾、辟邪之用的銅環)、鎘(大上的銅釘)、鉤(鈎欄或鉤楹,包裹在欄、楹外的銅件)等小構件則一看就是金屬制成的。
▲大門上的輔首
4、木字旁
自古以來,中國傳統建筑就以木構為主,這個特征也強烈地表現在漢字上:與建筑相關的木字旁漢字比比皆是,據統計,《康熙字典》中「木」部字共有1413個,其中的400多個都與建筑相關,如欄、桿、柱、梁、檐、棚、梯、樁、枋、栓、柵、椽、架等。
三、細品漢字
小編在查閱資料的時候也發現了很多與建筑相關的有趣的漢字,下面就列出幾個有代表性的單字,來細細品味蘊含其中的文化意義吧……
1、“門”是“門”的簡化,是個象形字。甲骨文的繁體門字是一個門結構的完整形象:有門框、門楣和門扇。“戶”的甲骨文字形,正是“門”的一半。一扇為戶,兩扇相并就是門,“門戶”一詞由此而來。
門,作為建筑物出入口的門,是單個建筑中的構件之一,為房屋的“一種特殊的裝修”(梁思成),其形制大體分為兩類:板門和隔扇門。作為出入口的建筑物的門,則是成組建筑中的單體建筑,是門的獨立化,如宮門、城門、坊門、關門、宅門等,這種獨立的單體建筑,又往往成了古代城市和建筑群組的突出特點。
▲大理古城門
由于門在建筑個體和群體組合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所涵蓋的歷史與文化底蘊,較建筑的其他部分更加豐富而深邃,所以有建筑學者認為,“中國古典建筑就是一種‘門’的藝術”(李允鉌《華夏意匠》)。
甲骨文的“宮”字,外部為“宀”,表示房屋的外形輪廓,內里的兩個“口”字,或相離,或相連,指房頂下的屋子不止一個,表“連室”之形。這說明,當時宮的形制已經比較復雜了,不再是先民穴居時期簡單的“單人間”了。
2、宮的初始形態,原本就是一幢簡易的排房,由多間屋子組成。宮為帝王專用以后,伴隨著朝代的不斷更替,一座又一座巍巍宮殿串起了一部輝煌的中國古代建筑藝術史。
秦之阿房宮、咸陽宮,漢之未央宮、長樂宮,唐之大明宮、太極宮,元之大都宮城,明清之北京故宮、沈陽故宮……這些舉世聞名的建筑奇觀,都是中華文明活生生的歷史見證。
我國現存最大的宮殿建筑群是北京故宮,又稱“紫禁城”。它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的最后形式與集大成者,是歷代皇宮的發展高峰和歷史總結,具有極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故宮
3、古代表述園林的漢字很多,其中,囿、圃、園、苑是比較重要的四個。“囿”和“圃”最早見于殷代甲骨文;“園”見于春秋時的金文和戰國時的陶文;“苑”字出現的最晚。應當在秦漢的篆文。
甲骨文中的“囿”字字形為草木被分成數格,并有圍墻相圈。“口”表圍墻,“有”的形象則是一個三尺叉上掛有肉。意思是在圍墻圈起的草木中畜養禽獸。
“園”,是由金文中的“圜”字演變而來,有環繞圍圈之義,說明園是加了簡單籬笆圍墻的圃。
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唱主角的是皇家園林,換句話說,有皇室的地方就有皇家苑囿。
秦始皇在渭水之南開辟數百里的“上林苑”,可謂中國園林的開篇大手筆;而后隋朝洛陽之“西苑”,唐朝長安之“禁苑”,北宋汴京之“艮岳”,建都今北京的遼、金、元、明、清各朝不斷致力于宮城西苑的營構,清初之“避暑山莊”,清末之頤和園,都顯示出宏大富麗的皇家氣派。
4、“廊”,象形字,由“良”、“郎”演變而來。甲骨文中的“良”,中間是窗洞的白描,上部和下部的曲折線條,則是古代穴居兩側有進出廊道的象形。金文上下曲線間加一短橫,表示臺階。
廊的歷史悠久,在我國古城起源考古中,河南偃師商城的宮殿遺址中,不僅在主殿的檐下和周邊已有廊的遺跡,而且在整個宮殿的四周用回廊圍成院落。各地出土的不少漢代畫像磚上,也可見到古代民宅中主屋兩側的配廊以及院落中用木廊串連房屋的景象。
▲蘇州拙政園“小飛虹”廊橋
廊從功能上分有廊廡和游廊之別,貼鄰在單棟房屋前后或周沿的稱之為“廊廡”;作為各棟房屋聯系紐帶的獨立通道謂之“游廊”。
廊的種類也有很多,如廊中懸畫的為“畫廊”,嵌以書條石的稱“條石廊”,廊外植芭蕉者稱“蕉廊”,植柳者稱“柳廊”,迂回花間者則叫“花廊”,隨山勢蜿蜒而曲的為“爬山廊”,建在橋上的為“橋廊”。
5、“樓”的本字當是“陸”,會意字。甲骨文字形左邊從阜,象征樓梯,右邊是重疊的廬屋形,表示樓房,也取“廬”為聲。金文中的“陸”在樓下加土,以突出樓是建在高平的土臺之上。今廣泛使用的聯詞”陸續“,其原意就是樓層和諧接續的意思。經過演變,”陸“逐漸為引申義所專用,樓的本義便另造了一個新的形聲字“樓”。
樓,重屋也。《考工記》中說:“殷人重屋”,說明樓這種建筑形式早在夏、商兩代就已經出現。在戰國時期的青銅器上,曾出現高樓宴樂的生動畫面;在現存的漢代畫像磚、畫像石以及漢墓出土的明器中也曾出現五層高的望樓,其高度一定相當可觀。
▲山西萬榮飛云樓
樓的種類依其用途可大致分為:城樓、鼓樓、鐘樓、戲樓、酒樓、藏書樓、景觀樓等。其中最具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的是景觀樓,因為中國古代凡是向空中發展的建筑,多為觀賞性和紀念性建筑,登高遠眺是古人特有的一種審美趣好,這些凝固在名樓上的歷史文化情節,已在后人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總結
漢字的演變歷史,幾乎就是一部中國傳統建筑史,而在美學上,它們之間或許有著更深層次的聯系:追求融入自然、天人合一。
我國古代建筑的原始形態,也都被一一凝固在每個漢字之上,可以說,漢字有多美,中國傳統建筑就有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