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曾說過:“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很多。但是如果撇去皇城氣象而仍然能保持高品位的,就少而又少了。在這之中,既有高品位文化的聚合,又能延伸至近代,便只有一座城市。那就是魯迅先生的故鄉——紹興。”
紹興,一個讓你忘記時間的存在,卻又無處不流淌著時間魅力的地方。這座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老城,保留了部分古老的建筑和生活習慣。在這里,你或許可以找回,童年時簡單而純粹的快樂。
紹興的慢節奏生活比其他城市更甚
紹興,堪稱時間操控者。它既能讓你忘記時間的存在,卻又處處流淌著歲月的魅力。
坐上烏篷船,放眼望去皆是青瓦白墻的老房子。那些烏色的霉斑提醒著你,它們不是為了吸引游客而刻意做作,這就是紹興本來的模樣。
河里戴著烏氈帽的船夫,靜靜地劃著烏篷船,帶著船客穿過一個又一個的橋洞。
坐在船上,不能心急想著趕路,應該是游山的態度,看看四周景色,隨處可見的山,各式各樣的古橋……愜意無比。
等到入了夜,還可以坐著船去聽魯迅筆下的一場社戲。
清風一吹,街邊晾曬的醬貨、霉干菜,全都飄到了鼻子底下。
程維先生說,“有時人的味覺與嗅覺的記憶,往往勝過大腦,那種始于感官本能而終于感官的記憶,是終生的。而大腦的記憶,常常誤判。”
于是你想起了童年里的老街老巷。
放學的路上,和小伙伴說說笑笑,騎自行車的老人在身后響著鈴;街邊的房子里盡是鍋勺碰撞的叮當聲,飯菜的味道從窗戶飄出....
紹興人的生活,從來都離不開“吃老酒”
紹興老酒,其實就是聞名中外的紹興黃酒,是世界上三種最古老的酒種之一。
要釀好一壇黃酒,最少也是兩年。但這還不是它的黃金期,黃酒存放的時間越長,味道也就越香醇。陳年的黃酒色澤清亮,一入喉,便能感受到甜、酸、苦、辛、鮮、澀的豐富口味。
在這背后,還有一些溫情而浪漫的故事。
孩子出生,是中國人最高興的時刻。愛吃老酒的紹興人,就用釀酒來表達喜悅,寄托對新生兒的美好祝愿。
當稚嫩的孩子呱呱墜地,父親便用最好的糯米,釀一壇好酒,埋在地底下存放著。
若生的是男孩,這酒便叫“狀元紅”。
家里人盼望著他長大后飽讀詩書、上京赴考,等有朝一日高中狀元,便開壇款待親朋。其次,也用在兒子結婚的時候。
若生的是女孩,這酒便叫“女兒紅”。
捧在手心的明珠一天天長大,直到女兒出嫁,這壇酒才被啟出來,作為陪嫁的賀禮。壇中舀出來的頭三碗酒,要分別呈給公公、父親、丈夫,寓意人壽安康,家運昌盛。
無論是“狀元紅”還是“女兒紅”,那二十多年的歲月里,都是父母深沉的愛。
紹興的孩子,就和泥土中的一壇酒一起,無憂無慮地長大。
夏天在家門口乘涼,趁爺爺打盹的時候,偷偷嘗一口黃酒;冬天跟著小伙伴去捉螃蟹,交給媽媽入酒做醉蟹。
直到長大成人,開始自己新的人生,才發覺酒香沉醉,父母已老。如今,有些人不再自己釀酒,而是訂一壇酒,存放在地窖里。但父母與子女的溫情,始終沒變。
紹興人,都有著一種墨俠精神
小的時候,我們總想著成為蓋世英雄,用超強的武功去行俠仗義。
紹興的孩子更是如此。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如今埋葬在紹興會稽山麓。崇尚大禹之道、舍周朝而宗法夏朝的墨俠精神,也影響了世世代代的紹興人。
其中,不可不提魯迅先生。誰能想到,這位“空前的民族英雄”,也有過可愛的一面。
少年時代的魯迅,就已經表現出好斗、仇恨欺凌的俠義性格。
當時,紹興城里有一家書塾,老師外號“矮癩胡”,出了名的喜歡體罰學生。打手心時手背要頂著桌子角,上廁所得從他那領一枝竹簽,還常常罰跪。三味書屋的學生魯迅就帶人去“管閑事”,砸硯折簽,盡興而歸。
魯迅先生還給自己起了別號“戛劍生”,還刻了“戎馬書生”、“文章誤我”的印章。
俠義的風氣,不僅影響了紹興的男性,巾幗同樣不讓須眉。
紹興的好山好水,養出了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西施。原本是平淡度日的浣紗女,卻為了越國的存亡而被獻給吳王夫差。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美貌,讓吳王無心朝政,吳國因此日漸衰敗,越王勾踐也趁機培養國家實力,三千越甲一舉吞并了吳國。在一些人眼里,她是紅顏禍水;對于國家百姓而言,她卻是獻身救國的女英雄。
如今的紹興,已經歸于祥和。但那股子的俠義,早已刻在紹興人的骨子里。
這座城,承載著厚重的歷史
這里有江南水鄉的尋常巷陌里,也有雄壯的中華豪氣。
在這里,陸游寫下了《釵頭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道盡與唐婉的凄美愛情。
在這里,書圣王羲之寫下了《蘭亭集序》。“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紹興城有著茂林修竹、曲水流觴的美。
在這里,辛亥女杰秋瑾喊出了“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的豪言壯語。一生為“女學不興,種族不強;女權不振,國勢必弱”而奔波的她,在生命盡頭從容就義。
紹興城有故事,紹興人有風骨。
如今,新城區努力發展追趕著時代的步伐,老城區還是小橋、流水、人家的安詳。酒香依然醇厚,讓來者皆陶醉在其中。
而那些沉重的歷史,早已化身美麗的傳說,等待著你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