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生存發展的歷史,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和建筑特點。文化是歷史的沉淀,它存留于建筑間,融匯于生活里。建筑以其相對的穩定性和所蘊含的文化價值,而被譽為社會歷史的“活化石”。
西藏地區是中國傳統藏族聚居地,是一個政教合一、民族文化特點鮮明、地域文化獨特、神秘的“圣地”。其建筑及裝飾設計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內涵。藏式傳統建筑有著十分獨特和優美的建筑形式與風格,它形式多樣,富于變化,內容豐富。在高海拔地區與雪域高原壯麗的自然景觀渾然一體,給人以古樸、神奇、粗獷的整體美感,形成了個性鮮明的特點。
在藏區,寺院建筑中的重要殿堂,如大的“扎倉”(寺院團體單位名稱,最大的單位為“措欽”,其下是“扎倉”,再下為“康村”,最小的單位是“米村”)以及頌經大堂女兒墻都是與白墻成鮮明對比的赭紅色墻體。由于它的材料是由藏語稱之為“邊瑪”的灌木樹枝捆扎、染色制成,所以叫邊瑪墻。
紅色靚麗的邊瑪墻,是西藏建筑上最別致的存在。藏族先民們對于大自然的靈活運用和千百年來的藏族文化,無一不凝結在它身上。據考證,最早使用邊瑪草砌墻的是山南的桑耶寺。據說,當時的戰士無意間將弓箭射向邊瑪草叢,箭竟然插入邊瑪草叢,既沒有折斷也沒有掉落,聰明的藏族祖先便想到把邊瑪草砌在堡壘上當掩體,這樣打仗的時候敵人把弓箭射過來,箭就可以直直插進墻體里,既不會折斷也不會掉落,起到了“草船借箭”的作用。
邊瑪墻從建筑角度來講,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藏族建筑師利用當地材料,因地制宜,大膽創新,從而在建筑質量、美觀雙方面均獲得了最佳效果。邊瑪墻是邊瑪枝干去皮、曬干,切成30公分長短,捆扎成手臂粗細壘砌而成的。砌筑邊瑪墻的時候,先把捆扎好的邊瑪樹枝鋪一層,再上加一層黏土夯實,這樣重復砌筑,到了頂部還要進行防水技術處理,墻體基本筑成后,在墻面上涂一層赭紅色的顏料,邊瑪墻就這樣形成了。
這種墻體從建筑技術角度講,可以減輕墻體頂部的重量,對高層藏式建筑的無疑有著很好的減重作用;從建筑外觀裝飾來講,邊瑪墻對建筑起到色彩對應反差的裝飾作用,從而獲得視覺美感的效果。藏式建筑墻體色彩上白色是主流色,白色墻體上有了赭紅色的女兒墻和窗戶邊沿的黑色條,墻體顏色從單調變成了多彩,從輕淡變成了凝重,增加了整個建筑的莊重感。
在西藏歷史上,邊瑪墻不是任何建筑都可以享有的。在政教合一制度的舊西藏,寺院建筑享有邊瑪墻、金頂、寶幢、寶瓶的待遇,因為宗教至高無上,人們把最美好、最上乘、最崇高的禮遇獻給佛的處所,這是順理成章的。除了宗教以外,由于特權意識,世俗世界也有等級之分,統治階級與平民百姓不可能平等,這在建筑的規模、層高、裝飾,乃至大門前的上馬石等細微的標志上。
在老式貴族宅院式建筑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建筑有邊瑪墻,最典型的是位于八廓北街的沖賽康建筑、朗孜夏建筑、八廓南街的桑珠頗章建筑,這些建筑是具有百年以上歷史的老式貴族宅院式建筑,它們的主人在西藏貴族階層中曾經是世家貴族。除了它們外,在藏式傳統建筑中再也看不到邊瑪墻了。
邊瑪墻在藏式建筑領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它的材料稀缺,制作過程繁雜,成本昂貴等原因,不可能在現代藏式建筑中大量使用,作為傳統藏式建筑領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我們對邊瑪墻材料的分布、邊瑪枝干的加工工藝、邊瑪墻的砌筑技術,還有其產生的作用,還是應當做一番搶救式的普查整理,使這一民族建筑領域中閃光的一點永久地保存下去,在西藏古代建筑的維修中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