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州坭興陶,簡稱坭興陶,古稱“越陶”,學名紫泥陶,產自廣西欽州,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據歷史文獻記載:“我欽陶器,始發明于唐以前,至唐而益精致。”說明唐代以前欽州已有制陶作坊,制作工藝已趨成熟。
坭興陶是廣西欽州地區獨有的傳統陶文化工藝美術品,與江蘇宜興紫砂陶、云南建水紫陶、四川榮昌陶列為“中國四大名陶”,其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代表了較高的中國陶瓷藝術品位和價值,深受國內外收藏界的追捧。據欽縣縣志記載,陶器原是坭器,“興”就是喜愛時尚的意思,“坭興”兩字合起來,就是欽州的坭器為世俗喜愛的意思。
據了解,坭興陶工藝師精選當地紫紅陶土為原料,將東泥封閉存放,西泥取回后經過四至六個月以上的日照、雨淋使其碎散、溶解、氧化,達到風化狀態,再經過碎土,以東泥軟為肉(白泥),西泥硬為骨(紫泥),按軟六硬四混合,骨肉得以相互支撐方可做出上品,再經淘洗、選練、拉坯成型、雕刻、燒制、打磨成器。坭興陶的泥料因其深藏于山腹地層,天然潔凈、泥質細膩。綠色環保,富含硒、鐵、鋅、鈣、鎂、鉀、鈉等十幾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同時坭興陶透氣不透水,盛茶無霉變、泡茶越宿不餿,養花經久不敗,嬌艷非常,素有“生命之陶”的稱號。
坭興陶在燒制過程所產生的“窯變”是無釉陶的一大藝術特色,當爐盤上升到1200度的臨界點時,偶有發現其極少部份胎體發生竄變現象,并自然形成各種斑斕絢麗的色彩和紋理,打磨表層氧化物后才發現其真面目,如天藍、古銅、虎紋、大斑、墨綠等意趔不到的諸多色澤,可謂火中求寶,這是其他陶瓷無法比擬的。通過工藝設計造型,畫面雕刻與裝飾相結合,集春暖、夏綠、秋紅、冬寒之靈氣于一體,盡顯色彩變化之奧妙,堪稱中國一絕。值得注意的是,坭興陶藝術品絕大部分是純手工制作,制作過程無處不滲透著參與者的藝術靈感、心血智慧和人文情懷,尤其在工藝雕刻方面,需要工藝師下更多功夫。
坭興四寶
坭興陶的藝術魅力在于不上釉不上彩而獲得“自然陶彩、陶刻技藝、古銅陶鶴(褐)、陶藝造型”等“坭興四寶”,這是坭桂陶的藝術瑰寶。坭興陶是特定陶土、藝術創作、高溫窯煉三者融合的產物。陶土、高溫結合產生神奇的陶褐(鶴)與陶彩,藝術家的陶刻藝術、陶藝造型與高溫陶土融合后使坭興四寶形成其獨具特色的藝術,這正是坭興陶的魅力所在。
自然陶彩
坭興陶無釉無彩,在1200°C以上高溫燒制過程后窯變產生“自然陶彩”是坭興陶藝術風格的一大亮點。
坭興陶是特定陶土與高溫窯煉的結晶,歷經數十道工序,最終產生豐富的“陶褐”和“陶彩”。特定陶土經高溫窯煉窯變產生的“陶彩”藝術品位極高,堪稱“中國一絕”。坭興陶窯變產生墨綠、紫紅、天藍、虎斑、火焰、彩霞等各式各樣斑斕的自然色彩,稱為“自然陶彩”。坭興桂陶燒制經窯變后,表層還保留著朱色或紫紅的原色,經打磨去表層后才發現其真面目,形成各種斑斕絢麗的自然色彩,若隱若現古銅、墨綠、紫紅、虎紋、天藍、天斑、金黃、栗色、鐵青等諸多色澤,質地細膩光潤,具有很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
“陶彩”的產生及其色彩是人為無法準確預測和控制的,是自然形成的,坭興陶“陶彩”的產生不需在制作過程中添加任何陶瓷顏料。欽州坭興陶窯變產生“自然陶彩”的技術,在中國陶瓷行業中絕無僅有,是坭興陶四寶之一。
陶刻藝術
“陶刻藝術”是指陶刻藝術家在坭興桂陶陶坯上任意用刀,運用陶刻技藝在坭興陶陶坯進行陶刻書法、陶刻線畫及其他陶刻藝術等陶刻創作,經煅燒后形成坭興桂陶陶刻藝術作品。
坭興陶泥質含水量適中,質地細膩,可塑性好,結實潤滑,制成陶坯堅而不脆,硬而不散,柔而不軟,韌而不粘,是各種陶刻藝術創作無可比擬的優質坯材。“陶刻藝術”是坭興陶四寶之一。
古銅陶鶴(褐)
坭興陶無釉無彩,采用廣西欽州市欽江兩岸東泥、西泥經坭興陶燒制技藝煅燒打磨后,便如天鵝般脫胎出美輪美奐般的品相,其獨特的古銅色澤成為典型的、以褐色為色澤基調的坭興陶基本色澤,稱為“古銅陶鶴(褐)”,是坭興陶四寶之一。
陶藝造型
坭興陶使用特定陶土經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坭興陶燒制技藝燒制,其特定的陶土和獨特的燒制技藝,使其具備陶藝造型創作的各種優勢,藝術家的陶藝造型藝術在坭興陶藝術中得以淋漓盡致的發揮,“陶藝造型”是坭興陶四寶之一。
坭興陶是中國四大名陶之一,在廣西近百年來,其傳統工藝能夠保持和繼承并得到發展的只有壯錦及坭興陶,為此,欽州坭興陶被認定為目前廣西最具民族特色的二件寶之一。也是欽州最名著名的特產之一。2008年6月7日,國務院批準廣西欽州坭興陶燒制技藝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