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又獨特的地位,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嵩陽書院是中國四大書院之一,位于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是書院中的佼佼者,對傳播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培養(yǎng)造就人才發(fā)揮了重要的教育作用。
歷史上嵩陽書院以理學著稱于世,以文化贍富,文物奇特名揚古今。嵩山地區(qū)自古就是儒家學派活動的重要地區(qū),這里有嵩陽書院、潁谷書院、少室書院、南城書院、存古書院,其中最顯赫的為嵩陽書院。“書院嵩高景最清,石幢猶記故宮名。山色溪聲留宿雨,菊香竹韻喜新晴。初來豈得無言別,漢柏陰中句偶成。”
如今的嵩陽書院歷經多次增建修補,基本保持了清代的建筑布局,占地面積9984平方米。中軸建筑共分五進院落,廊廡俱全,共有古建筑26座108間,多為硬山滾灰筒瓦房。
書院的建筑布局,與其三項職責——“講學、供祀、藏書”是密切相關的。
圣殿
殿內正中有孔子塑像,東西有孔子四大弟子的畫像石碑,東為顏回和曾子,西為子思和孟子。
講堂
講堂是書院的主要建筑,正房三間,是理學大師程顥、程頤講學的地方。內部陳列的有教學用具、二程(程顥、程頤)講學圖等。這里也是著名的“程門立雪”故事的發(fā)生地。
泮池
泮池位于講堂后面,池上有一青石拱橋。因孔子故鄉(xiāng)在山東曲阜的泮水之濱,泮池的建筑便成了古代高等學府的象征,儒生考中秀才后才稱“入泮”,要舉行繞池一周的儀式,然后再去先圣殿拜孔子圣像。
道統(tǒng)祠
道統(tǒng)是指儒家傳道的地方,祠內陳列有帝堯、大禹和周公的半身塑像,像后懸掛“帝堯巡狩嵩山”“大禹嵩山治水”“周公陽城測景(影)”三幅大型彩色圖畫。
書院的道統(tǒng)祠和先圣殿,都是供祭祀用的,通過祭祀活動,表達對古代圣賢的紀念,激發(fā)師生忠君愛國的情感。
藏書樓
藏書樓是嵩陽書院現(xiàn)存最后一進建筑,是一座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卷棚硬山頂閣樓式建筑,是書院珍藏書籍之所。現(xiàn)樓內陳列有清代存書,共計57冊,其他文物展品數十件。嵩陽書院在清代藏書曾多達86萬冊。
嵩陽書院的建制古樸雅致,大方不俗,布局嚴謹的建筑群,反映了“禮樂相成”的儒家思想,從總體建筑格局到每座單體建筑,都遵循往常禮教的秩序。書院也因其獨特的儒學教育建筑性質被稱為研究中國古建筑、教育以及儒家文化的“標本”。
清代末年,科舉制度廢除,學堂興起。1904年前后,書院均改為學堂。至此,歷經千余年的嵩陽書院完成了它的教育使命。但是,作為中國古代文化耀眼奪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嵩陽書院將永載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