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額是中國古建筑的必然組成部分,它的產生,相傳緣于中原河洛文化的發展,是華夏文明的一種體現。匾額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的民俗文化精品,以凝練的詩文、精湛的書法和深遠的寓意,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辭賦詩文、書法篆刻、建筑藝術融為一體,集字、印、雕、色的大成,述說著上千年的歷史,被稱為“古建筑的靈魂”。
歷史上曾出現“無處不匾”“無門不匾”的盛況。匾額興起于先秦,歷經兩千余年沉淀與打磨,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中一個自成體系的分支。匾額簡稱為匾,古代“匾”寫作“扁”。漢代許慎《說文解字》對“扁”作了如下解釋:“扁,署也,從戶冊。戶冊者,署門戶之文也。”即點出了匾額作為“建筑命名”的原始功能。匾額,又稱扁額、扁牘、牌額、牌匾,簡稱為扁、匾或額。也有說,橫寫為“匾”,豎寫為“額”。
匾額一般掛在門上方、屋檐下。當建筑四面都有門時,四面都可以掛匾,但正面的門上是必須要有匾的,如皇家園林、殿宇以及一些名人府宅莫不如此,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標志。古代匾額大多為木質,也有石質雕刻的。不論木質或石質的,匾額一般為長方形,尺寸以門面大小而定,多為黑漆金字,醒目端莊,寓意深遠,措詞文雅,書法遒勁有力。
我國古代匾額可以說是融漢語言、漢字書法、傳統建筑、雕刻技巧于一體,集思想性、藝術性于一身的綜合藝術作品。中國的古建筑,舉凡樓、臺、亭、閣或軒、榭、堂、館,匾額是不可缺少的裝飾品,相當于古建筑的眼睛。由于匾額在建筑物中占據了顯耀的位置,因此極受古人重視。
匾額按其性質可分為六類:1、樓堂殿閣的名稱。如“滕王閣”“長生殿”“望月亭”“望江樓”等;2、商家字號的名稱。如“同仁堂”“內聯升”“老鳳祥”“榮寶齋”等;3、歌功頌德的題詞。如“桃李滿園”“愛民如子”“高山仰止”等;4、繪景抒情的題詞。如“清風肅來”“山清水秀”“一碧萬傾”“春和景明”等;5、述志興懷的題詞。如“天道酬勤”“海納百川”“與時俱進”等;6、慶典開張的題詞。如“大展宏圖”“生意興隆”“財源廣進”等。
匾額,不只是一座建筑、一個群落的名稱,圍繞著它的內涵,更多的是一種榮耀和精神存在,而且這份榮耀,不私藏、不束之高閣,它被立于墻上、門頭等顯眼的位置,傳承發揚,為人所見,感人所感,激勵著后世之人,將美好的品質悉數流傳。
匾額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民俗文化精品,幾千年來,以其凝練的詩文、精湛的書法、深遠的寓意、指點江山,評述人物,成為中華文化園地中的一朵奇葩。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無論是對于個人、家庭還是集體、國家,匾額文化都值得人們去探究和深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