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民居建筑的擋水檐由于所占的面積小,所處的位置隱蔽,很容易被人們忽略。福州民居建筑、擋水檐、裝飾擋水檐處于主屋與護厝的屋檐交叉處,為了防止交錯的屋檐上濺起的雨水打濕內廊,故在護厝的屋頂上筑擋水板,在福州民間稱之為“擋水檐”。
一、擋水檐的裝飾內容與形式
1.人物
擋水檐中呂布的形象
福州民居建筑擋水檐的人物題材主要來自歷史故事與民間傳說。由于明清時期福州盛行尚武思想,所以武將時常被作為裝飾的主題。加上福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海盜猖獗,土匪橫行霸道。另外,來自不同地區的移民之間、不同血親關系的族群之間時常發生大規模的械斗。所以弘揚俠義精神與忠義觀念在當時十分盛行。因此在福州擋水檐的裝飾題材中,經常見到代表忠義、驍勇的人物,如劉備、關羽、呂布、趙云等。
擋水檐中隱士的形象
此外,受民間傳說故事以及儒、釋、道思想的影響,一些神仙、道人、隱士悠然自得的形象也常常作為擋水檐的裝飾主題,表達人們對安逸與自由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對于多數目不識丁的民間工匠來說,主要是通過戲劇獲取這些人物題材的故事內容。閩劇又稱“福州戲”,是唯一采用福州方言念白、演唱的劇種。一些建筑工匠、藝人通常白天干活、晚上看戲,他們將戲劇中的人物、場景,通過建筑的裝飾表現出來。所以今天我們所見到擋水檐上的人物形象,特別是武將,一招一式都帶著濃厚的舞臺劇特點。
2.花果植物與器皿(博古紋)
擋水檐上的石榴裝飾
在擋水檐裝飾題材中,植物主要是一些象征吉祥富貴的花卉、卷草紋,以及象征高風亮節的梅、蘭、竹、菊。另外,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葡萄、南瓜也比較常見。
擋水檐上的博古圖
在擋水檐裝飾中,博古圖也是常見的圖形類別。各種各樣的日常生活用品,如瓶花、香爐、如意紋、書卷紋以及床榻、幾案等明式家具圖案充斥其中,并產生了新的、特定的吉祥寓意。人們根據需要任意組合,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了幾種范式,一直延續至今。如在花瓶中插月季花,代表平(瓶)安富貴;瓶中插三個戟,代表連成三級(戟)等。
3.亭臺樓閣
擋水檐上亭臺樓閣裝飾
由于福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大。在鴉片戰爭失利后,福州是被迫開放的港口之一,大量的外國商人以及西方傳教士在福州一帶活動,尤其在沿海地區。如福州的平潭縣,幾乎每個村莊都有基督教堂,甚至衍生出當地方言的贊美詩與禱告詞。所以在福州民居建筑中,外來文化對擋水檐的裝飾圖式的影響就不難理解了。
4.幾何紋與文字
幾何紋是由幾何形圖案組成的有規律的紋飾,純屬形式上的變化和結構上的美感。福州民居建筑的擋水檐裝飾中,幾何紋樣比較常見,如卍字紋、回形紋、云紋、螭龍紋、蝙蝠紋等。雖然少量的幾何紋樣以主紋的形式出現,但大多數是作為附屬紋,如邊框或角飾等。
在擋水檐的裝飾中,福州人為了更為直接地表達主題,除了采用圖形之外,文字也比較常見,且圖文并茂,文字以對仗的形式出現,內容多為人們熟知的家訓,如勤儉持家以及勸學等內容。對于大多數百姓來說,他們普遍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希望子孫后代通過讀書步入仕途,從而達到光宗耀祖的目的。
二、擋水檐的裝飾媒介與技藝
1.灰塑
擋水檐上殘缺的灰塑
在福州民居建筑擋水檐的裝飾中,民間藝人往往就地取材,將白灰(在沿海地區,一般采用貝灰或者蠣灰)摻兌紙筋、麻繩、草筋等材料,糅合制成灰泥。一些富庶大戶為了增強灰塑的牢固性,還會在灰泥中調入紅糖水或糯米汁等,工匠一般在現場塑制而成。這種裝飾手法稱為灰塑或灰披。
灰塑一般采用圓雕式以及半浮雕式,其特點是塑造的形象圓潤,立體感強,聰慧的民間藝人充分發揮材料的特性,題材多為戲曲人物、花鳥、博古紋等圖式。
2.彩繪
彩繪作為裝飾手法,在福州民居建筑的擋水檐處用得最多,一則彩繪能夠清晰直接地表現題材內容;二則成本低廉,彩繪顏料多采用礦物質研磨制成;三則彩繪容易在面積較小的擋水檐中表現。
由于彩繪的抗蝕性較差,因此,露天部位一般比較少用,多用于檐下。擋水檐隨著屋頂的坡狀做成階梯狀,較為狹長,所以彩繪的內容也分成若干個畫幅。一般來說,各個畫幅之間風格統一,并形成一個系列,兩邊擋水檐的內容也相互呼應。
3.嵌瓷
擋水檐上的嵌瓷藝術
在福州民居建筑擋水檐的裝飾中,嵌瓷的手法相對并不多見。嵌瓷也稱剪黏、剪碗等,顧名思義就是將陶瓷片嵌在泥塑形體之上的一種裝飾藝術。福州民間瓷窯在明清時期十分盛行,殘破的瓷片很自然地運用于民居建筑。目前,在福州民居建筑中,經常見到墻體中存在大量碎瓷片的混合物,一些地方甚至外墻采用瓷片鑲嵌作為裝飾。
相對而言,閩南地區的民居建筑色彩艷麗,在剪黏中,他們以五顏六色的瓷片作為裝飾材料。而福州的民居建筑相對樸素,色彩上并不張揚。在福州民居建筑擋水檐的裝飾中,除了鑲嵌瓷器外,也經常采用陶器。嵌瓷的手法一般不單獨出現,多與彩繪相結合,尤其是博古紋的大量使用使嵌瓷藝術能夠很好地融入其中,也使得畫面層次分明,古樸而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