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族,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南方少數民族,從原始居住地——廣東省潮州市鳳凰山四散遷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有的還到貴州和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其余散居在江西、廣東、安徽等省,畬族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就從福建羅源遷居浙江景寧。
唐代,居住在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地區的包括畬族先民在內的少數民族,被泛稱為“蠻”、“蠻僚”、“峒蠻”或“峒僚”。南宋末年,史書上開始出現“畬民”和“拳民”的族稱。畬(She),意為刀耕火種。1956年中國國務院正式公布確認畬族是一個具有自己特點的單一的少數民族。
從此,畬族成為法定的族稱。1985年4月22日,即畬族傳統的三月三節,中國首個畬族自治縣——景寧畬族自治縣成立,也是中國唯一的畬族自治縣,有“中國畬鄉”之稱。他們自稱山哈,意為山里的客人,這與他們的居住環境與大山有關。長期以來,畬族先輩以游耕為主要生計方式,歷盡艱險,不斷遷徙最終形成今天的分布格局。
歷史上,畬族人過著刀耕火種、游移不定的生活,為了適應這種生計方式,他們“結廬山谷,誅茅為瓦,編竹為籬,伐荻為戶牖”。即在山谷間搭建簡易的山棚,稱為“草寮”或“草厝”,用竹木當作支柱與支架,用茅草編制草簾作瓦片,用小竹片、蘆葦稈編制籬笆,用荻條編制門窗……一切建材皆取自于大自然。明清之后,畬族人逐步趨向定居農業,也開始建設適宜定居的民居建筑式樣,由茅草屋向土木結構民居過渡。
畬族人稱呼自己的屋宇為“寮”,根據建筑用材又分為“草寮”“木寮”“瓦寮”等。一般選擇離縣城不遠的大山建房形成村寨,多以山坡、向陽、避風、有水源為佳地。在村寨周邊種植松樹、楓樹、榅樹、青栗、苦櫧等樹,在自己的房前屋后栽種果樹或毛竹,這樣可以實現“村口有樹能擋風,屋后種樹能蓄水”的畬族人的環境觀。
畬族民居,小則住一至兩戶人家,大則“房即村、村即房”,形成大房子村寨。古民居以深宅大院居多,廳堂高大寬敞,神龕、窗欞都有木雕、浮雕裝飾。大門與天井用石雕裝飾,前有照墻,后有回照墻。大廳、臺基、墻體用三合土筑成,兩側高出屋面的山墻為防火墻。
畬族人營造屋宇,一般是“一戶建屋,戶戶幫工”,體現畬族人互幫互助的良好傳統。基本做法是先打地基、立柱、上梁,搭好架子,然后在屋頂鋪瓦,最后是砌墻、建灶、鋪地、裝飾屋內。屋宇營造一般不會一氣呵成,會選擇農忙時少干或不干,農閑時多干。有些關鍵環節也要遵守畬族的民間習俗傳統。如營造前要選擇黃道吉日奠基,以做好房屋地基,然后就可以開始劈料、立柱等各種建造工作了。
畬族民居,從其營造初始的選址、選材、上梁,到后期的裝飾、入宅,都飽含了畬族歷史發展中所累積的民族智慧,做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這幾年,民居、古村落是極具吸引力的旅游資源之一,在發展旅游業的熱潮中,生發了很多人對古村落、古民居的向往,各種類型的村落橫空出世。回歸自然,反璞歸真,這里有賞不盡的美景,吃不盡的美味,訴不完的故事。千百年來,傳統在這里香火不絕、生生不息,續寫畬族風情的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