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01年昆曲入選“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為起點,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走進國人視野已經近二十載。至今,我國已有40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位。在政府主導和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下,截至目前,我國已相繼公布了四批共1372項國家級非遺代表項目、五批3068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各省(區、市)公布了15777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6432名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43787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絕大多數縣(區)也公布了本級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國家、省、市、縣四級名錄體系。
當今,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我們迎來了一個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給新時代的非遺保護提出了新的命題和要求,基于此,結合我省的非遺保護工作,筆者有一些思考。
非遺保護要堅持“見人見物見生活”,只有將非遺與時代相結合、與市場相結合,才能真正使“遺產”變成“資產”。比如,可以通過開發與時代精神相契合的非遺文創產品,賦予非遺產品系統性、普及性及經濟附加值,促進非遺產品的多樣化、市場化。例如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騰訊公司,通過“互聯網+非遺”打造和推廣富有河南特色的“黃河之禮”新文創,挖掘鈞瓷文化資源。未來,騰訊團隊還將從數字小程序、音樂、短視頻、QQ手辦、表情包、文創產品等六個維度,依托我省豐富資源,合力打造“老家河南”品牌,進而催生新產業的誕生。當下,琳瑯滿目、各式各樣的非遺文創走向市場,在年輕人中刮起了“非遺風”,非遺文創作為市場“藍海”,仍有巨大的開拓空間。
在邁進消費社會的當下,品牌的力量時刻影響著消費者,而非遺正是經過時間沉淀和信譽凝練的文化“品牌”。提升非遺的市場影響力,就要把“品牌”擦得更亮、叫得更響。如11月16日,“中國·西華第四屆胡辣湯大賽”在周口拉開帷幕,來自全省的48支隊伍激烈角逐,不僅提高了胡辣湯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還進一步強化了河南非遺美食胡辣湯的品牌效應,更有力推動了河南非遺技藝和優質非遺產品走向全國,不失為一次積極有益的嘗試。
探索非遺傳承新趨勢,就要利用新技術、借力新媒體。如把互聯網+、VR、AR等高新科學技術元素融入非物質文化產品設計中去,增強其魅力,提升其價值。當下,借助“短視頻”賽道,非遺再次起航——近日在成都召開的“第九屆中國大學生電視節”上,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楊乘虎說:“在8.5億網絡視頻用戶中,短視頻用戶占到了7.73億。2019年開始,短視頻有了特別鮮明的轉型,內容上面體現出了非常鮮明的文化賦能的特點,比如刺繡、剪紙、印染皮影、竹編等非遺借助互聯網短視頻平臺,變成了網絡傳播的熱詞和熱點。拿抖音來說,1300多項國家級非遺代表項目,抖音傳播了1200項相關內容,傳統文化短視頻就有6500萬條。在快手上,1800萬條非遺視頻,累計觀看超過300億,獲贊超過7億。”
直播帶貨的風頭正勁,今年6月6日、7日,省文化和旅游廳、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兩期“非遺傳承健康生活——河南省2020年非遺購物節”直播推介活動,邀請了傳統膏藥(濟世堂李占標膏藥)、綠茶制作技藝(信陽毛尖)、玉雕(鎮平玉雕)等18個非遺項目入駐,吸引觀眾超過55萬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辦公室副主任劉成恩介紹:“明年準備針對非遺傳承人開展一期網上銷售培訓,增強他們利用新媒體的意識,培訓他們利用新媒體銷售的實操技能。”
當然,非遺保護是一項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系統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一如既往、久久為功,深刻把握當前非遺工作的新視野、新格局、新思路、新經驗、新趨勢,從而共謀新發展,實現新跨越,讓非遺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