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就業容量大,產業關聯度高,全社會50%以上的固定資產投資要通過建筑業才能形成新的生產能力或使用價值,使建筑業增加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建筑業的技術進步和節能節材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國民經濟整體發展的速度與質量,建筑業接納了農村近1/3的富余勞動力,在解決“三農”問題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1、基礎勞動力用工荒,勞務成本不斷增加
建筑行業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城市的建設離不開中國一個特殊的群體“農民工”。但隨著市場的整頓,人口結構的變化,目前建筑工地已經出現了用工斷層。基礎勞動力數量的流失勢必造成了用共成本的增加,中國勞務成本上漲極為影響中國建筑行業承包商的成本。為應對不斷增加的勞務成本,承包商須限制溢利率或收取較高的費用,繼而影響建筑項目的投標中標率。因此,基礎勞動力用工荒和勞務成本不斷增加已成為中國建筑行業的一大挑戰。
2、行業亂象之低價中標
合理低價中標法是一種國際通用的評標方法,在工程建設招標投標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它有利于節省投資,保證投資效益,有利于建筑行業的結構調整。但是低價中標一直都有著“餓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甲方”的說法,價格游戲一直在這個游戲潛規則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這幾年的人工成本、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工程定額卻并沒有因為成本增加而提高。中標價格反而越來越低,壓低了最低的利潤做出來的工程質量可想而知。施工過程中一些偷工減料行為;投標人在投標過程中惡性競爭,將會嚴重擾亂建設工程承包市場。
3、相關標準尚存差距
我國工程建設標準,主要還是圍繞技術措施和安全要求等方面來制定,未能將綠色發展擺在標準編制的首位,與發達國家標準存在差距,部分技術措施未充分考慮節能環保要求。缺乏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綠色發展理念,缺乏節約資源、環境保護的要求;部分節能環保的指標要求,與充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工作環境的需求仍有差距。
4、建材原料上漲
近年來,因為國家環保政策的出臺,許多建筑成本原料獲取成本不斷攀升,而建設工程的材料費通常占工程造價比重比較大,大約在60%至70%左右。所以工程施工中材料的單價變化,直接決定著建企的“生死存亡”。
5、建造方式粗糙
建造活動普遍采用傳統手工作業方式進行,經營方式粗放、生產效率低、技術含量低、對勞動力依賴度高、成本不可控,產業鏈缺乏有效的集成和整合,規模化和集約化程度低,建筑性能和品質無法保證,且對環境和資源造成較大的破壞和浪費,不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目前我國開發商提供的新建住宅80%仍為毛坯房,二次裝修產生大量建筑垃圾、施工擾民、環境污染等社會問題,也帶來建筑結構受損、耐久性差、室內空氣污染等問題。
6、違規分包亂象
雖有相關法律明文規定,建筑工程主體部分不能分包,分包的其他部分要經過業主的同意。但是在質量、成本與時間面前,這是個永遠的矛盾。我國現在城市化進程那么高,政府追求經濟的高速發展。一旦追求高速快捷,勢必造成兩個后果。要么,質量高,成本大。要么,質量差,控制低成本。為了爭得工程,不惜一切以低于成本價報價極度擾亂了市場秩序。當工程價及測算的利潤不足以支撐自己的各項成本開支,也不愿花精力好好二次經營賺那么點辛苦錢之后,只有通過轉包抽點數才能控制自己的利潤率。那么,市場就是這樣被搞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