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市,為中國道教圣地,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稱。明代,武當山被皇帝封為“大岳”、“治世玄岳”,被尊為“皇室家廟”。武當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地位聞名于世。
明朝大修武當山,建太和宮、清微宮、紫霄宮、朝天宮、南巖宮、五龍宮、玉虛宮、凈樂宮、遇真宮,及仁威觀、回龍觀、龍泉觀、復真觀、八仙觀、元和觀等九宮八觀,加之庵堂、亭臺、橋榭等,在八百里武當山構建了龐大的道教古建筑群。
“宮”為帝王之居,也是把神之場所,多為帝王敕封之大型神宇。“觀”又稱“樓觀”,原為古代登高了望之處,也是迎候天神之所,后世將道教廟宇通稱為宮觀。道教的宮觀建筑是從古代中國傳統的宮殿、神廟、祭壇建筑發展而來的,是道教徒祭神禮拜的場所,也是他們隱居、修煉之處所。
下面,我們來說說武當山九宮之首的凈樂宮。凈樂宮東西寬353米,南北深345米,面積達121785平方米,始建于明代永樂十一年(1413年),永樂十六年(1418年)落成。永樂皇帝-朱棣,御賜“元天凈樂宮”額。
凈樂宮原址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內的武當山北麓。據《太和山志》記載:“祖傳帝之先(即真武大帝之父)為凈樂國王,凈樂治麇,而均(均州)即麇地,故以名宮焉。”。該宮創建于明代永樂十六年(1418),清代康熙二十八年(1689)毀于火災,康熙三十年(1691)動工重建,六載而成,乾隆元年(1736)又遭火焚。
宮內原有殿堂、廊廡、亭閣及道舍等建筑五百二十余問,由東中西三院組成,主要建筑有牌坊、大宮門、二宮門、正殿、二圣殿、真宮祠、方丈堂、齋堂、浴室、神廚、神庫、配舍等,四周紅墻碧瓦環繞,宮內重重殿宇,巍峨高聳,層層院落,寬闊幽深,環境幽雅,宛如仙宮。
因1958年興修丹江口水庫時淹沒在水庫之中,宮中的牌樓、龜馱碑等一批文物搬遷至丹江口。2002年,丹江口市引資7000萬元,全面實施凈樂宮復原工作,經過2年多的施工,一期工程廣場、山門、御碑亭、三大殿及配殿等已初現雛形,再現了當年凈樂宮的宏偉氣勢,成為丹江口南水北調工程地上文物搬遷復原的范例。
武當山道教宮觀大殿都采用等級很高的建筑規制,殿檐伸出深遠,且向上舉折,加上鴟吻、脊飾,形成優美麗多變的曲線,使本來沉重的大屋頂變得透逸典雅。尤其是在直立厚重的墻壁和殿宇下寬闊的月臺,或是崇臺的襯托下,使整個建筑顯得十分莊重和穩定,形成了一種曲與直、靜與動、剛與柔的和諧美。
武當山大多數道教宮觀建于山林間,周圍空谷環抱,古樹垂蘿,清靜幽深,與大自然和諧相融,既為道人提供接近自然、返樸歸真和靜心修煉的環境,也成為信徒、游人參觀游覽的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