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崇文尚武,冰雪運動在古代就很盛行。早在隋唐時期,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中,就掌握了冰雪運動。東北地區的女真族曾經發明了一種滑冰的竹馬,人踏在竹馬上,手執曲棍,在冰面上滑行。這是中國人最早的滑冰的方式之一。
據《隋書》記載,大興安嶺“射獵為務,食肉衣皮”的室韋人,就因為“地多積雪,懼陷坑阱,騎木而行”。可見,距今1400多年前,室韋人就已經掌握了相當于現在雪橇的滑雪技巧。
宋以后,古代中國的冰上運動更為興盛。元代人的騎木,即是滑雪、滑冰。當時,人們還將之用在交通運輸方面。
文獻記載,1625年(明熹宗天啟五年)正月初二,東北建州女真的首領努爾哈赤,舉行了盛大的冰上運動會,第一個項目是冰球,然后又進行花樣滑冰表演。當時,冠軍獲賞銀二十兩,亞軍十兩,這是中國有文獻記載的第一次冰上運動會。
《滿洲老檔秘錄》對這次冰上運動會作了詳盡記載:清天命十年(1625年)正月初二,太祖努爾哈赤在渾河冰上親自主持了跑冰鞋的比賽。這天清早,宮內福晉(妃嬪)、朝廷貝勒及夫人們,穿著皇上賜的朝衣,戴上皮肩領和狐皮大帽,簇擁著努爾哈赤來到渾河冰場,觀賞冰上競技。滑冰比賽項目有速滑、花樣溜冰、冰上射箭以及冰上武術等。
其中有一種“雙飛舞”,兩人在冰上舞蹈,表演出各種姿勢,舞姿優美輕盈,極為好看。冰上的武術花樣繁多,有疊羅漢,耍刀等等。參加冰上比賽的不僅有訓練有素的兵士和隨從侍衛,也有貝勒的夫人和眾兵丁的妻小。
努爾哈赤常常高興地以金銀重賞參賽者,優勝者賞銀二十兩、金一兩,掉隊的也分到賞銀三到五兩。他還在冰上設宴款待眾人,直到黃昏才乘興回宮。
隨著北方民族入主中原,一些冰上運動也帶入了內地。乾隆皇帝對冰上運動非常喜愛,每年都從全國各地選拔近千名“善走冰”者入宮,從冬至到三九,在太液池(今北海和中南海一帶)進行訓練表演。
清代乾隆年間宮廷畫家張為邦和姚文翰繪制的《冰嬉圖》,金昆和程志道、福隆安繪制的《冰嬉圖》,真實形象地記錄了當年清宮冰上運動和皇帝觀看比賽的場景。
史料記載中,清代的冰上運動大致有速度滑冰、花樣滑冰、冰上足球、冰上拋球、冰上射天球、打雪撻及冰上摔跤等。從《冰嬉圖》中可以看到,比賽項目有花樣滑冰的金雞獨立、哪吒鬧海,雜技表演的弄幡、爬竿,軍事訓練的冰上射箭,以及冰上足球等。
乾隆帝在《冰嬉賦序》里曾將冰上運動“冰嬉”稱為“國俗”。“冰嬉”不僅是一種娛樂,同時也是重要的軍事訓練。
清代的冰嬉大典活動,必會安排“搶等”(相當今天的速滑)。在搶等中,八旗兵足蹬冰鞋,身穿箭衣,在三里外的起點一字排開。號令一響,個個如離弦之箭,向前飛馳而去,最先到達皇帝冰床前的,便是頭等,能夠得到皇帝的賞賜。
我國最早的冰刀,大多采用馬的脛骨制成,后相繼出現了木制的冰鞋和木制鑲鐵冰鞋,至清代后期,我國的冰刀已是鐵制的了。我國古代早期的滑冰技藝大多是一些冰上雜耍,到了清代,滑冰運動也有了速滑和花樣之分。
據記載,清代的速滑花式,有“官趟子八式”,即初手式、小晃蕩式、大晃蕩式、扁彎子式、大彎子式、大外刃式、跑冰式和背手跑冰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