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悠久,疆域遼闊,自然環境多種多樣,社會經濟環境不盡相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這種傳統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環境的烙印,生動地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
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大多在北方建都,這其間包括封建社會最鼎盛的周秦漢唐。和經濟發達的元明清時期,尤其清代多民族融合,中國中原地區傳統民居逐漸形成了較為統一的建筑樣式。
都城的建筑樣式為風格傳播起了示范作用,周圍地區紛紛效仿,成熟的樣式逐漸傳播,官方的建筑有著非常嚴格的等級規范。從門的寬度,到屋頂的高度,廳堂的間數,建蓋時都不可馬虎,而民間的建筑卻有了一定的自由發揮,從民間建筑的磚雕藝術中就能感受到那種民間的快樂。磚雕表現內容以耕讀平安祈福居多,華北中原地區地交通便利,農業發達,物產豐富,經濟繁榮,對民宅的樣式化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基本的政治和物質條件。
民居用建材主要分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兩大部分,天然材料如水、土、石、沙、竹、草等,人工制材如磚、瓦、灰、油、布等,而人工材料中又以磚的使用最早也最為廣泛。
中國北方廣大地區有著幾千年的磚瓦燒制的歷史,史料記載商周時期磚瓦制作技術已經非常成熟,東周以后更有秦磚漢瓦的美譽,考古人員在發掘商代城市遺址時,先民用陶土燒制的排水設施為我們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到了明清時期,民居建筑流行裝飾,通過在磚瓦上雕刻精美的圖案,寄托廣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些圖案裝飾不僅能顯示主人富甲一方的物質財富,更多的寄托了一種對美好生活的祈福!
中國歷史以發達的農業著稱,農耕文明與儒家文化倡導的和諧有機結合,隋代以后科舉制度逐步完善,文人追求仕途功名,這些政治理想會融入他們的生活,包括家具與建筑,明代以后資本主義萌芽也為這些地區的商業發展創造了條件,豐富的物產和發達的手工業使北方經濟得到空前發展,例如晉商的崛起,積累了大量的資本,也為民居建筑裝飾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對于不同等級的官員住宅是是有著嚴格等級限定的,有著不可逾越的等級和形制規范。在嚴格等級制度下,各等級的人員總是要求建造與自己身份相符的宅第,并以追求建造大宅院為自己奮斗的目標,以求得光宗耀祖。現存的古代民居建筑中可以清晰的反映出這一等級制度對建筑的影響,值得我們去深入探索和研究。
相對來說,民居建筑的技術與藝術成就,大多反映在豪門巨宅上,由于行業和社會地位的差異,民居住宅也分化出許多不同的風格,如:官宦住宅、軍閥住宅、儒家住宅、歸隱住宅、商人住宅等。但是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一直沒有給予商人更高的社會地位,從封建社會常說的仕、農、工、商這一等級序列,便可以看出商人雖然有一定的資本,但社會地位仍較低。
因此商人一旦發跡,就會在不違反住宅等級規格的前提下,盡可能講究建房規模和雕刻裝飾,以提高宅邸的豪華程度,這就使得原來只用在宮廷、廟宇等建筑之上的磚雕進入民居,顯示富有的同時表達他們對自我價值的關注、對家族興旺的企盼、對富裕美滿生活的向往、對自身更高社會地位的追求,在這些成功商人所建的豪宅上我們可以看到他們附庸風雅的裝飾,也有改變社會地位的理想。
在建筑裝飾材料方面,由于北方氣候干燥,木質密度較低,木雕容易開裂,所以木雕就相對南方較少,基本裝飾是磚雕和石雕為主。北方多大山,石材資源豐富,石雕多用于建筑基座或門前裝飾,內容多為瑞獸,大戶人家門外有下馬石,拴馬樁等,而建筑主體上的裝飾多為磚雕,北方西至甘肅臨夏地區,東至山東沿海,磚雕制作技術都很發達,從裝飾風格來看,相對南方而言,北方民居中的這些磚雕風格更加粗曠和大氣。其內容也更為多元和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