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赫墓石馬

吉山失考墓武將
從紫金山北麓到中華門外,最近,“老南京”以四篇連續報道,介紹了南京的明代功臣墓。南京是明代初年的首都,擁有豐富的明代文化,安葬在南京的明代功臣有數十位。除了鐘山之陰(紫金山北麓)和中華門外,還有一些明代功臣墓散落在江寧將軍山、雨花臺區西善橋等地。最近,“老南京”版的記者探訪了這幾處明代功臣墓,也為這一系列報道畫上一個句號。
對于明代功臣墓頗有研究的石刻文物愛好者張文進介紹,安葬在中華門外、雨花臺一帶的明代功臣,除了鄧愈、李杰、宋晟等人之外,還有一位虢國公俞通海。由于俞通海墓石刻深藏在晨光廠廠區內,因此,很多人并不知道這處明代功臣墓的存在。
俞通海,和他的兩個弟弟俞通源、俞通淵,早年跟隨父親俞廷玉,率水師萬人投奔朱元璋,這一大家子為大明江山的建立,立下赫赫功勞,俞通海功勞極為突出,曾在鄱陽湖大戰中救過朱元璋的命。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俞通海在和張士誠作戰時,中流矢陣亡。
俞通海死后,朱元璋非常傷心,將其葬在南京聚寶門外的戚家山北坡上,大概相當于如今的雨花臺西北側。后來,俞氏家族的重要人物死后,包括俞通海的弟弟南安侯俞通源、嶲國公俞通淵等都陸續葬到這里,此地形成了一個“俞氏家族墓”。1978年,南京市博物館對俞通源墓、俞通海夫人于氏墓進行了考古發掘。
俞通海是明代開國名將,死后追封國公,其墓葬等級較高。上世紀三十年代,歷史學家朱偰對俞通海墓做過考證,他在《金陵古今圖考》中記錄,當時的俞通海墓有望柱、石馬、石羊、石虎各一對,文臣武將各一座。幾十年后,俞通海墓石刻只剩下了一只石羊和一匹石馬。
記者了解到,俞通海墓僅存的石刻,目前存放在晨光廠南區內,并不對外開放。
沐英家族墓武將搬進博物館
在江寧博物館的院子里,陳列著兩尊武將翁仲,其大小、造型和紫金山北麓的常遇春、徐達、李文忠等明功臣墓石武將近似,暗示著它們也是明代功臣墓石刻。
記者了解到,江寧博物館收藏的這兩尊石武將,的確是明代功臣墓遺物,它們來自明代開國功臣、黔寧王沐英家族墓,而且是沐英家族墓留存下來的僅有的兩件地表石刻。
《江寧歷史文化大觀》一書收錄了這兩尊石刻沒有被搬遷前的照片。原來,兩尊石武將位于江寧將軍山附近的印塘村。從老照片上看,當時的兩尊石像,一尊矗立,一尊倒在地上。2011年,由于文物部門決定對石像進行集中保護,它們被搬到江寧博物館,并進行了修復。
沐英是朱元璋的養子,早年叫做朱文英。后來才改回本姓。在明代開國戰爭中,沐英戰功赫赫,后來被朱元璋封為黔國公,鎮守云南,對云南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極其卓越的貢獻。洪武二十五年(1392)六月,沐英病逝,其子沐春將父親的靈柩送回南京。朱元璋追封沐英為黔寧王,并以王禮葬于江寧將軍山。
此后,沐英的后代世襲鎮守云南,歷代黔國公死后大多也葬回南京將軍山,形成了將軍山沐英家族墓。按照明代墓葬制度,沐英家族墓也有神道,兩側放置石刻,這對武將就來自沐英家族墓神道。
吉山失考墓石刻雕刻精美
在雨花臺區西善橋街道,有一座鮮為人知的明代功臣墓——航海侯張赫墓。
2007年底,南京市博物館考古工作者在西善橋劉家村發現了張赫墓,并隨即進行了考古發掘,墓中還發現了一件極其珍貴的白釉梅瓶。
張赫是朱元璋的老鄉,早年跟隨朱元璋起兵,屢立戰功,官拜航海侯,掌管水師。張赫死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時年67歲,被追封為恩國公。朱元璋下旨將他安葬到南京南門外的“安德鄉”,也就是后來的西善橋劉家村。
據了解,張赫墓考古發掘后,墓葬已經原址保留。張赫墓還存有一對石馬,則搬遷到西善橋街道秦淮新河大橋下的河邊進行展示。
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吉山失考墓”,位于江寧區東善橋街道吉山石馬村,存有一座石馬、一對石武將。武將雕刻極其精美,使人驚嘆,在一些細節上甚至超過了明孝陵武將,被一些愛好者認為是南京保存最為完好的明代神道石刻。
這對藏身山村的石武將,其所屬的“吉山失考墓”埋葬的是什么人,目前還沒有定論。南京文物專家邵磊研究員在其新出版的《江蘇石像生》一書中認為,“吉山失考墓”的墓主是明代永樂年間的豐城侯李彬。李彬的父親曾追隨朱元璋起兵,李彬本人也在洪武、永樂朝擔任重要軍職。
專家認為,李彬雖然不能算是明代開國功臣,但其墓葬石刻也具備一定的明代開國功臣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