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的文化積淀、獨有的人文精神在潮彩的形成中不可或缺,一件珍貴的潮彩作品需集工藝與藝術于一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工藝技術含量。因此,白坯瓷器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和審美情結,只有經過彩繪裝飾加工的瓷器,才能體現出作品的藝術性、裝飾性,同時也能提高其附加值,使之身價倍增。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以生產陶瓷著稱。唐末是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當時瓷器不但在國內銷售,更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至歐洲。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清朝康乾時期,中國的陶瓷生產進入一個鼎盛階段,外國對中國的陶瓷需求量增大,陶瓷的品種愈發增多,因此,作為我國自古以來的陶瓷重要產區所產的潮州陶瓷便在此時凸顯出了極具優勢的地位,潮彩更是在這一時期獨樹一幟。潮州陶瓷具有較強的藝術性,其中陶瓷彩繪技法既有嶺南的傳統表現方法,也有西方繪畫技法,本土的陶瓷藝術工作者隨著市場需求不斷完善和變化,歷經時代變遷,使潮彩終究成為保留至今最具有特點的一種技法。
潮彩藝術品類豐富,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和厚重的文化底蘊,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歷代潮彩藝人能深入生活,搜集創作題材,把大自然的物象經過凝練提升、美化加工,形成一幅幅精美的畫面,并將“潮彩”的獨特表現技法融于陶瓷彩繪之中。潮彩的表現題材內容十分廣泛,如“四時花卉”“珍禽瑞獸”“南園佳果”“山水名勝”“神話傳說”“戲劇故事”等均可入畫。可謂題材內容豐富多彩,裝飾方法千變萬化,經過加工裝飾的陶瓷作品呈現出立意高雅、格調清新、賦物傳神、色彩瑰麗的藝術特點,因此,潮彩作品也就成為人們喜愛和收藏的藝術品。
潮彩作為廣東陶瓷彩繪的流派之一,在陶瓷裝飾范疇里是一種重要表現方法。潮彩現已成為廣東陶瓷彩繪中較為獨特的流派,與其他品種的區分在于山水畫的創作手法,其創作要領體現于渲染與筆鋒之間,山水畫通常是借鑒歷代畫家的構圖原理、思維再加以變通,需在構思構圖時做到三思而后行,在學習先人的經驗上加以靈活應用,再融入陶瓷彩繪之中。誠然,在中國畫中,山水的畫法與陶瓷彩繪的不同之處在于材質的根本區別,中國畫是在宣紙之上的作品,是處于平面狀態,且宣紙有吸水性和透水性,能充分體現筆墨氣韻的效果。若說中國畫的載體在于紙張,那么陶瓷山水畫的載體便是造型多變的陶瓷器皿,在陶瓷材質上作畫,有其材質的特殊性,除要依據瓷器的造型特點進行構圖設計之外,在彩繪過程中還要把握好線條大小比例、色彩的濃淡變化,彩繪完成后在燒制過程中的火候控制,這些都直接關系到作品藝術效果。因此,要制作出一件成功的潮州陶瓷作品并非易事,勢必選擇適宜造型本身的材質,造型之后才可進入下一步的彩繪加工,經過這一獨特的表現技法加以彩繪和裝飾,經燒制成功后才可稱為一件完整的潮彩作品。
運用山水畫彩繪對陶瓷進行裝飾,需注意構圖景物中的主、次、虛、實、開合、疏密、連貫和空間感,以形就勢,用合理的構圖和陶瓷造型相匹配。能圍繞主題思想而創作,即是中國畫所追求的“意境”,以畫寄情,以畫喻義。“形、體、意”三者均考慮在創作之內,才能使一件作品的整體格調與立意處于制高點,充分體現其藝術價值與審美高度。
與其他繪畫藝術一樣,潮州陶瓷彩繪也是互相影響并借鑒歷史和人文,能感染觀者,更能體現出時代精神,陶冶人們的品德情操,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這門藝術博采了紙本水墨國畫之長,博古通今,運用特有的表現技法與出色的藝術效果使之成為新的藝術門類,這是歷代陶瓷藝術畫者們辛勤耕作、努力實踐、勇于創新的勞動成果和聰明智慧的結晶。
在陶瓷材質上都是以國畫風格為主題,或者說,陶瓷材質成為國畫的載體,表現手段變為用釉和陶瓷繪畫顏料來體現出國畫的另一種神韻,這便是新的藝術門類——陶國畫。陶國畫的創作中,尤其是陶瓷山水畫,能使傳統國畫的表現技法發揮得更為淋漓盡致。目前,就陶瓷藝術創作而言,潮州陶瓷山水畫彩繪多采用陶國畫風格,所以從一定意義上來講,陶瓷彩繪技術的發展與潮彩觸碰所產生出的火花,更能映射出中國畫的藝術成就。
要搞好潮彩山水畫題材的創作,不僅要借鑒前人的山水畫技法,因為山水畫是客觀景物與畫家思想情感相融匯的產物,還要深入自然寫生觀察,搜集、掌握創作素材,才能賦予作品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在自然風景里,常見的樹木有灌木類、藤木類等不同體型,建筑有高矮,山石有平坦與高聳,花草、人物等景物變化不一。面對繁密的自然景物,在寫生時,不可能盡收入畫,只能經過歸納、提煉,有取有舍,才可以找到適合入畫的景物。在寫生的過程中需對物象進行細致觀察,由近及遠、自上而下、移步換景,這樣才可把握最適合入畫的角度和畫面的位置。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就是以自然為師,在大自然中激發創作靈感,把思想情感融匯到山水畫的創作之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達到“我為山水,山水為我”的意境。
在山水陶瓷繪畫布局當中,最基本的技法離不開遠近、虛實的刻畫,聚與散、疏與密縱橫穿插,這些便是潮彩中山水構圖變化的獨特之處。如此的構圖方式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特點,且當時畫家們對構圖手法也有著不同的見解,整體來講,雖手法各異,但終究離不開遠近的層次感、襯托虛實、縱橫穿插、均衡變化、緊散開合、疏密呼應這六項主要構圖法則。
線條與墨色是潮彩中山水畫的主要表現形式,在人們審美思想中,景物的意象描述是指主客體高度融合后所形成的充滿感情色彩和超越客觀實體的藝術形象。造型以線勾勒,神韻以色渲染,潮彩山水彩繪以此貫穿了整個過程。先用染色線在陶瓷坯胎上起稿,用“鐵線描”或“游絲描”等傳統的線描技法勾勒畫面。這要求創作者要有扎實深厚的線描功底,“意在筆先”,追求形神兼備,下筆要胸有成竹,線條講究圓潤均勻,既要流暢又要抑揚頓挫,婉轉有致,轉折自如,線條之間要互相呼應,剛柔相濟,一氣呵成。勾線時要根據不同的形象因勢造型,用不同的筆法和技巧,大膽細心地表現出線條之美、形象之美。
采用兼工帶寫或潑墨的手法是潮彩山水畫的表現形式之一,采用大寫意潑墨的手法畫出的景物展現出景物的大氣勢、大形象。作者在運筆時,落筆要大膽,力求生動,取大勢而不拘小節,然后有計劃地對局部進行細致刻畫,如山水畫中的房屋、小橋、樓臺亭閣、人物動態等用工筆畫法進行描繪,使整個畫面呈現兼工帶寫的效果,既對物象重點部位進行細致刻畫,又有山水畫潑墨的神韻。它既體現了水墨酣暢淋漓,又糅合細致入微的細部刻畫,作品可遠觀,又可近看,讓人百看不厭,嘆為觀止。
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本人綜合了創作陶瓷山水畫的構圖、筆墨、色彩的主要構成法則,更深切地體會到,一件好的陶瓷彩繪藝術作品在創作中除了應有扎實的刻畫物象的基本功之外,還應注重寫生,搜集創作素材,才能使作品更為生動且富有靈氣。
作為一個陶瓷藝術畫者,既要注意技法的訓練和吸收,也要到大自然中去體驗感受,開展對潮州陶瓷彩繪裝飾藝術的研究和探討,加深對其歷史淵源及其技藝特色的研究,在創作中去實踐。從感性直觀、講究實用性和觀賞性出發,才能創作出實用性和審美功能二者兼顧的作品,體現出潮州陶瓷彩繪裝飾藝術的美感與其源于生活更居于生活之上的境界。這些為繪畫所做的功課有助于我們重新審視這一門具有地方特色的陶瓷藝術,更能使潮彩的優秀技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