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大夫祠又稱英濟祠、烈石神祠,位于太原市西北20公里的上蘭村,在汾河東岸;北靠二龍山,西傍烈石寒泉,東臨趙戴文祠,是祀奉春秋時晉國大夫竇犨(chōu)的祠廟。
竇犨,字鳴犢,封地在今太原,曾于狼孟(今陽曲黃寨)開渠興利,因而得到后人的紀念。史載,孔子應趙簡子之召而往趙國,走到黃河邊上,聽聞這位竇大夫被趙簡子所殺,于是驅車耳返。他仰天嘆道:“丘之不濟此,命也夫!”子貢問為什么?孔子說了那幾句非常有名的話:“刳胎殺夭則麒麟不至郊,竭澤涸魚則蛟龍不合陰陽,覆巢毀鄒則鳳凰不翔。君子諱傷其類也。夫鳥獸之于不義也,尚知避之,何況乎丘哉。”(《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認為趙簡子不義。
竇大夫祠,就是為了紀念這位竇犨而建。祠內獻殿的柱子上掛著一副清乾隆年間鳳臺令沈榮昌所擬的對聯:太行山巔孔圣為誰留轍跡,烈石山下晉賢遺澤及蒼生——上聯中所指的就是這個故事。1959年郭沫若參觀竇大夫祠時,曾題詞一首,其中頭兩句“孔子回車處,驅車我卻來”,也同出一典。
到了宋代,宋神宗曾將竇犨封為英濟侯,所以竇大夫祠也被稱為英濟祠。
竇大夫祠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呈帶狀依山而建,北依烈石山,西南傍汾河,占地面積4428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布列有樂樓、南殿(山門殿)、獻殿、大殿,大殿兩側建有耳房、配殿,南殿兩側建鐘、鼓二樓。祠外西北部為舊晉陽八景之一的烈石寒泉遺址,東部為保寧寺、觀音閣和趙公館等建筑。
現存建筑中山門、獻殿、大殿等均是元至正三年(1343年)重建,局部尚保留有宋、金時代的建筑風格。
山門殿兩側內墻各有琉璃團龍兩個,為元代原作。殿內原塑有紅白兩匹駿馬,傳為二郎神坐騎。門殿兩邊是鐘鼓樓,西邊鐘樓無甚特別,而東邊鼓樓卻以石柱支撐,號“鼓樓石柱”;鼓樓下的窯洞,曾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傅山先生研讀經史的書齋,他在明崇禎十至十五年間居讀于此,室前有老杏樹一株,其狀若虹,故名“虹巢”。
獻殿是陳設祭品的享堂,建筑風格很具特色,可以說是竇大夫祠內最值得一看的地方。它是單檐歇山頂,亭頂由四根粗壯的柱子撐起,亭的造型飛檐翹角,有如大鵬展翅,十分雄偉。尤其是它的八卦天花藻井,層層疊疊的斗拱組成天上宮殿般的木陣,排列疏朗,造型精巧,可謂巧奪天工。
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架椽,單檐廈兩頭造,建筑面積303.38平方米,殿內供奉竇犨塑像。檐下斗拱五鋪作,柱頭略有卷殺,明間辟板門,次、稍間置破子欞窗;正中供竇大夫坐像一尊,美髯長須,風度翩翩,神態自若。兩旁略顯空闊,據說是為龍王留設的祭臺,百姓在祈雨時要把龍王請入大殿祭拜。
竇大夫像的左側有一株碗口粗的梧桐樹枯干,锃明瓦亮,猶如涂漆。傳說是因為游人禮拜之后都要用手摸一摸樹干,以求抹去百病,日久天長,梧桐便被摸得光亮照人,被稱為竇祠八景之一,即“神龕梧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