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益人,與南京師范大學教授沈冠軍、美國普渡大學教授達利爾·格蘭杰和南非金山大學教授凱瑟琳·庫曼等人合作的論文《西侯度遺址26Al/10Be等時線埋藏年代:中國北方最早人類聚居地的證據》,在法國《人類學》雜志(《L'Anthropolo-gie》)2020年第11期上發表。此項課題研究,對近年來在山西芮城西侯度兩個舊石器時期遺址點采集的樣品,進行鋁鈹同位素比值埋藏測年分析,表明:西侯度遺址的同位素年齡為距今約243萬年。這一研究成果的面世,歷經10年,是對西侯度遺址發現60周年的最好紀念,為東亞地區最早人類的腳踏地提供了新證據。
測年:讓新科技助力考古
年代測定,對考古研究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地質年齡有一個天然的“計時器”——同位素。26Al/10Be鋁鈹埋藏測年,以宇宙射線撞擊地球表面物質,引起核反應生成放射性核素為基本原理,利用加速器質譜(AMS)分析鋁鈹同位素比值(26Al/10Be),獲得遺址埋藏年齡的一種新測年手段。測量對象是石英,只要測出石器出土層位中石英顆粒中的鋁、鈹這兩種同位素的含量,就能推算出它們被埋入地下的時間。
相比較之前較為成熟但只能應用于火山地質環境的鉀氬同位素測年法,鋁鈹埋藏測年可以有效應用于早期古人類遺址的年代測定,本世紀初開始,在考古學測年研究中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在揭示早期人類演化歷史方面具有獨特優勢。243萬年,這一測年數據,使西侯度遺址的石器,成為歐亞大陸目前所見最早的、有同位素測年證據支持的古人類遺跡。
證據:具有人工痕跡的石器
西侯度遺址,是山西省目前發現的最早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9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山西省西南端風陵渡鎮以北7公里的西侯度村,發現了一段距今100多萬年前的早更新世軸鹿角化石。1960年,著名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賈蘭坡研究員,率隊發現了更多的動物化石和“三塊疑似人工打制的石塊”,野外工作地點編號:6053。1961至1962年,由山西省文管會王建帶領的團隊進行了兩個年度的發掘,獲得相當數量的石制品和大量動物化石。
1978年,賈蘭坡、王建撰寫的《西侯度——山西早更新世古文化遺址》正式出版。對西侯度的文化遺物及地質地貌、地層、動物化石進行了全面研究。經中科院地質所錢方教授等利用古地磁測定,其絕對年齡為180萬年,成為東亞地區人類最早涉足的地方。1988年,西侯度遺址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由于出土的石制品,來自屬于二次搬運埋藏河流相地層,其人工打制的性質受到學術界質疑。世紀之交,張森水教授《關于西侯度的問題》披露了西侯度遺址發現之初一些爭論的細節,引發了新一輪有關西侯度遺址的討論,使西侯度研究重新回歸。2005年,王益人率隊再度對西侯度遺址進行發掘,獲得了一批具有明確人工痕跡的石制品,并從原料環境、埋藏環境、河流流向、礫石層的來源等許多考古學相關性信息進行了詳細研究。結論為:西侯度遺址中的石制品,是人類刻意選擇石英巖這種堅硬的石料打制而成的。
探索:在質疑聲中逐步確認
2012年,由沈冠軍教授主持、多人參加的“中國早更新世古人類舊石器遺址埋藏測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西侯度遺址埋藏測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研究。2012年至2016年,沈冠軍、王益人等課題組成員,數次在西侯度6053E和6053W采樣,并在美國普渡大學格蘭杰教授所在的實驗室進行測年分析。這些樣品的測年每一次都指向240萬年附近,而誤差范圍在6萬年以內。2015年,南非金山大學庫曼教授,加入研究團隊,先后兩次觀察西侯度遺址1960年代出土的石制品。這些石制品經過水流搬運,有較為嚴重的磨蝕,庫曼教授認為:“學術界對于西侯度遺址石制品的性質曾發生過激烈討論。但目前已有足夠的證據表明,這些石器上的剝片痕跡是人為打制的,尤其是發現了兩個僅存少量石皮的石核和大量不含原生歷史石皮面的石片,都指向了多樣且持續的剝片過程是無法在河流搬運中自然形成的。”
正像王益人在《西侯度問題的思考》一文中所述:西侯度石制品雖然受到河流搬運埋藏的影響,但人類行為及其特征毋庸置疑。
突破:人類“走出非洲”的時間大幅提前
目前,考古學的最新發現,將人族加工石器的歷史向前推進到了300萬年之前。
王益人表示,目前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在人類演化的過程中,直立人最早于距今約185萬年前走出非洲,但在陜西省藍田縣上陳舊石器遺址發現的石制品,經研究被認為是出自212萬年前的遠古人類之手,這一發現,將遠古人類走出非洲的時間大幅提前。
芮城西侯度遺址發現的人為打制的石制品,新測定為243萬年前,將這一時間再次提前了約30萬年,即在直立人走出非洲之前,歐亞大陸上已經出現了一種掌握利用礫石打制石器的早期人類的存在。芮城西侯度與藍田上陳位于黃河兩岸,考古發現成果進一步豐富了黃河文明的源頭價值。
西侯度遺址的發掘研究,匯集了三代考古人的心血,王益人表示,科學研究與考古發現容不得半點虛假,西侯度遺址石制品上的人工打擊痕跡是一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經過多輪科學實驗獲得的243萬年的測年數據,突破了西方主導的“走出非洲”理論,暫時還不能被西方考古學理論體系普遍接受。西侯度遺址所具有的科學價值,隨著科學技術與考古學研究的發展,還會有更新的發現來突破和改變舊有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