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春,關肇鄴26歲便擔負起清華園中的上萬平方米11層教學主體樓群的設計。雖然這是一項很重要的“標志性建筑”,標準可適當提高一些,但他堅持“適度經濟”的設計原則,工程建設成本控制在只有80元/平方米。這段實踐成為其“適用、經濟、在可能條件下注意美觀”指導思想的具體體現。
關肇鄴從1982年設計清華大學圖書館新館開始,陸陸續續設計完成了1986年云南大學圖書館、1989年埃及亞歷山大圖書館國際競賽方案、1991年重慶大學新圖書館和曲阜師范大學圖書館、1994年海南大學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新館,直到1998年蘭州大學圖書館,他對圖書館的設計始終重視、持續設計。關肇鄴對此解釋說,這是其性格的選擇,也是時代的需要。他在長期建筑實踐中,把公共建筑劃分為商業類和文化類兩種,前者的藝術表現于給人以強烈的印象和視覺效應,刻意追求的是標新立異,突出自我、追求時尚;而后者的價值取向則剛好相反,不追求外形的新奇突出,不夸張炫耀,著重于總體的和諧,在樸素的外貌風格中表現更深層的思想內涵,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1983年,關肇鄴從事清華大學圖書館新館的設計。清華大學圖書館老館位于清華大學核心區,大禮堂之東北,分兩期建成。1919年首期由美國建筑師享利·墨菲設計,1931年由楊廷寶先生設計了第二期。新館即第三期,面積22000平方米,約為前兩期建筑面積之和的三倍,在當時的清華校園中必是第一龐然大物,如何處理新老建筑的關系是突出的難題。關肇鄴的設計是將新館五層的高大體量退到后面,而把與老館相同的二層部分放在前面,繼續加強了對禮堂的襯托作用;主要入口沒有按一般做法置于明顯突出的位置,而是隱退到庭院之內,以避免對老館入口形成搶奪或壓倒的態勢;外觀采用與清華園老區統一協調的紅磚灰瓦,門窗形式根據結構經濟和閱覽室家具模數做了必要的調整和創新,取消了挑檐下復雜的牛腿等裝飾;幾個主要入口處采用了大面積玻璃和磚拱形符號。新館就在空間、尺度、色彩和風格上保持了清華園原有的建筑特色,富于歷史的連續性,但又不拘泥于原有的建筑形式,透出一派時代氣息。關肇鄴針對某些質疑,在《建筑學報》上撰文《重要的是得體,不是豪華與新奇》,再次闡明了他的設計理念。“得體”成為關肇鄴設計的一個核心原則——沒有不變的個人風格,只有“得體”的適合建筑自身地位及周邊環境要求的設計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