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秀美術館 (Miho Museum) 是位于日本滋賀縣甲賀市的私立美術館。創辦人為小山美秀子,由美國建筑師貝聿銘聯同日本紀萌館設計室。館藏包括日本、中國、南亞、中亞、西亞、埃及、希臘、羅馬等古文明的藝術品。
美秀美術館是一個由日本與美國聯合建筑的工程。1997年11月竣工。美術館每一部分均體現了建筑家打破傳統的創新風格,由外型嶄新的鋁質框架及玻璃天幕,再配上Magny Dori石灰石,及專門開發的染色混凝土等暖色物料;還有展覽形式及存放裝置,都充分表現出設計者匠心獨運的智慧。
建筑背景
現代建筑有著多元的傾向,其中一個分支是朝著一個可游、可觀、可居、可以使精神高揚的場所移行。其實,所謂建筑的真實一定是向你展現易于記憶的空間,或是從未有過的體驗。
別具一格
美秀美術館別具一格之處在于,除了它遠離都市之外,最特別的是建 筑80%分都埋藏在地下,但它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而是由于地上是自然保護區,在日本的自然保護法上有很多限制而采取為要保護自然環境及與周圍景色融為一體的建造方式。這一設計清楚體現設計者貝聿銘的概念:創造一個地上的天堂。他第一次到這個地方時,就很感動地表白:“這就是桃花源。”
它建在一座山頭上,如果從遠處眺望的話,露在地面部分屋頂與群峰的曲線相接,好像群山律動中的一波。它隱蔽在萬綠叢中,和自然之間保持應有的和諧。
貝聿銘向我們展現的是這樣一個理想的畫面:一座山,一個谷,還有躲在云霧中的建筑,許多中國古代的文學和繪畫作品,都圍繞著一個主題:走過一個長長的、彎彎的小路,到達一個山間的草堂,它隱在幽靜中,只有瀑布聲與之相伴……那便是遠離人間的仙境。
到達此地山高路險,這正是那些尋道者的旅途。在美術館建設中,還專門建造了隧道和直通館址的公路。沿坡路行不到百米,44根銀線放射狀地向天空展開,經過一個大半的橢圓形架再緊必。原來這些鋼絲是在山谷之間吊起一座非對稱地長120米的吊橋。橋的另一端便是美術館的正門。
現在我們看到完成的這個超過我們想象的建筑,可以說是被約束下的杰作,在制約中,我們看到了貝聿銘的天才手筆。從外觀上只能看到許多三角、棱形等玻璃的屋頂、其實那都是天窗,一但進入內部,明亮舒展的空間超過人們的預想。
精致造型
整個建筑由地上一層和地下兩層構成,入口在一層,進正門之后仰首看去,天窗錯綜復雜的多面多角度的組合,成為你對這個美術館的重要記憶。用淡黃色木制材料做成遮格子,而室內的壁面與地面的材料特別采用了法國產的淡土黃色的石灰巖,這與貝聿銘為設計盧浮宮美術館前庭使用的材料一樣。應該說,這方面也滿足了小山美秀子本人追求一流水平的希望。
美秀美術館由巨大的北館和南館構成,南館專門展示世界古代美術品,例如埃及、西亞、希臘、羅馬、南亞和中國,北館主要以日本美術為中心,有時也舉辦企劃與特別展覽。
貝聿銘反復運用幾何形的手法眾所周知,他追求精致、洗煉的造型達到極致。而這次,由于美術館在構造上的特殊要求,為了能展示一些特定的美術品,必須在內部設計一些專門的空間。
比如,為在南亞美術畫廊展示的,公元2世紀后葉巴基斯坦的犍陀羅雕刻的頂部,專門設計7天窗。從上面撒下的光線,極具神秘感。
內部設計
不只是建筑本身,其它如對美術品的安放、收藏環境等,貝聿銘都下了相當的功夫,最突出的事例是展示和收藏間的空調系統設計。
在展示間沒有直接的空調,而是在它的周圍加以設置,目的是保護珍貴的美術品。這一新的設想是,讓具有理想溫度的空氣滲透到展示空間中來,而內部的空氣不對流,把對美術品的影響控制在最小的范圍之內。
收藏品倉庫中也采取了同樣的措施。而展示室的照明,取消了對展品有害的發熱光源,用最近幾年開發出來的光纖維材料作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