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后灘公園為上海世博園的核心綠地景觀之一,位于“2010上海世博園”區之西端,位于黃浦江之東岸之與浦明路之間,南臨園區新建浦明路,西至倪家浜,北望盧浦大橋,占地18公頃。場地原為鋼鐵廠(浦東鋼鐵集團)和后灘船舶修理廠所在地,2007年初開始,由北京大學教授俞孔堅領銜“土人設計”團隊設計,2009年10月建成。
設計者倡導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的環境倫理與新美學思想,用當代景觀設計手法,顯現了場地的四層歷史與文明屬性:黃浦江灘的回歸,農業文明的回味,工業文明的記憶和后工業生態文明的展望。最終在垃圾遍地、污染嚴重的原工業棕地上,建成了具有水體凈化和雨洪調蓄、生物生產、生物多樣性保育、和審美啟智等綜合生態服務功能的城市公園。后灘公園不但建立了一個可以復制得生態凈化水系統模式,同時創立了新的公園管理模式,它建成后不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維護,而是讓自然自我循環凈化,讓自然做功,為解決當下中國和世界的環境問題提供一個成功的樣板。
公園保留并改善了場地中黃浦邊的原有4公頃江灘濕地,在此基礎上對原沿江水泥護岸和碼頭進行生態化改造,恢復自然植被。同時,整個公園的植被選用適應于江灘的鄉土物種,蘆笛翻飛,烏桕成林,更有群魚游憩,白鷺照水,一派生機勃勃,實現了“灘”的回歸。
在江灘的自然基底上,選用了江南四季作物,并運用梯田營造和灌溉技術解決高差和滿足蓄水凈化之功效,營造都市田園。春天菜花流金,夏時葵花照耀,秋季稻菽飄香,冬日翹搖鋪地,無不喚起大都市對鄉土農業文明的回味,是土地的生產功能的以展示,并重建都市人與土地的聯系。
在自然江灘與都市田園的基礎上,保留、再用和再生了原場地作為鋼鐵廠的記憶。巨大的工業廠房之鋼構得以保留,并演繹為立體花園和酒吧游憩之所;原臨江碼頭被保留,并設計成生態化的水上花園和觀景臺,遙望浦西高樓林立,仿佛置身塵外世界;一條由鋼板折疊而成的銹色長卷,寫就無數滄桑記憶。它隱約起伏,漂游于水岸平臺之上,或蟄伏于地面而成為鋪地,逶迤而遠去,或翹首于空中而成為雨棚、景窗,巧取園中美景。
上海世博后灘公園展示了土地的生物生產能力,指明了建立低碳和負碳城市的一條具體途徑;后灘公園建立了一個可以復制的水系統的生態凈化模式,為解決當下中國和世界的環境問題提供一個可以借鑒的樣板,同時創立了新的公園管理模式,它建成后不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維護,而是讓自然做功,利用自然的調節和凈化能力來治愈工業時代留下的污染;后灘公園深情地回望農業和工業文明的過去,并憧憬于生態文明的未來,放聲謳歌生態之美、豐產與健康的大腳之美、蓬勃而爛漫的野草之美。通過充分發揮土地的生態系統服務能力,后灘公園生動地注解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