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特色小鎮已經成為城市化一種重要的模式,居住在特色小鎮已經成為許多人的追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鄭新立在3月24日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高峰論壇暨特色小鎮合作開放大會上說。
鄭新立認為,對我國而言,促進特色小鎮蓬勃發展,更是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重大舉措。
“特色小城鎮更是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的鑰匙,一個特色小城鎮,對周邊有很好的輻射帶動作用,是經濟增長重要動力,對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特色小鎮不僅僅是一個小鎮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系統性的包括大量的產業、人口,甚至公共的福利資源向小鎮轉移的趨勢,它改變的不僅是整個社會的結構,甚至能改變整個人類文明的結構。
“可以說,通過鎮企業對接、特色小鎮的發展改變目前資源過渡向大城市集聚的城市化的趨向,共同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的道路。”鄭新立指出。

特色小鎮可解決“城市病”弊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經歷了世界上歷史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過程,城市發展可以說是波瀾壯闊,2016年,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7.35%,在此基礎上國家還制定了2020年的發展目標,即城鎮化率達到60%。
迅速興起的大大小小的城市在集聚生產要素,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但由于城鎮化很大程度上是在各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間自然形成的,缺乏明晰的戰略規劃的引導,帶來了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
“發展比較快的大型、特大型城市,交通擁堵,空氣污染,房價極高,制約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而且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形成了二元結構,既不利于培育穩定的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又造成了新老居民之間基本權益的不平等;更重要的是城市結構布局不合理,城市總量明顯偏大。由于資源分配不平衡,在城市群內部行政區劃常常扭曲了資源的合理配置,繁華的都市往往被周邊貧窮的農村所包圍,形成了經濟發展的巨大的落差。”鄭新立表示。
在他看來,發展特色小鎮,可以有效地解決當前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弊端。
與大城市相比,特色小鎮的好處主要在于:位于城鄉接合部建設特色小鎮,有利于帶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實現城鄉產業融合,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實現城鄉的協調發展;
有利于提高市民的生活質量,精致、優美、舒適的生活環境,完善配套的醫療、教育等服務設施的小城鎮居住的生活質量將會優于大中城市;
“還有利于形成完整高效的產業鏈,增強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釋放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吸引一批企業事業單位從中心城區轉移到特色小鎮發展。鄭新立認為,這能有效破局我們目前所面臨的“大城市病”和中小城市在城市化過程中如何有更好的發展,以及鄉村怎樣避免走向衰敗。

特色小鎮發展不是靠政府規劃出來的
“德國的城鎮化已經達到90%以上,但是70%的人居住在小城鎮,著名的大眾奔馳公司都單獨設在一個小鎮上。居住在特色小鎮已經成為許多人的追求。”鄭新立舉例道。
德國、美國、法國、瑞士等小鎮既提供了中心城區不可能提供的優越的環境,又在全球經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特色小鎮在我國其實更早時候已經開始。
據國務院參事、住建部原副部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仇保興介紹,1983年-2001年他曾在浙江省樂清縣、金華市、杭州市擔任黨政主要領導。“特色小鎮就是在那一段時期開始的。”他表示。
“現有的特色小鎮概念是4.0版的小鎮加上新經濟體,同時拋開了建制鎮,進入了城市。”仇保興從浙江的情況出發,梳理出小鎮的四個階段。小鎮概念已從1.0版的“一村一品”,即一村一個主導產品,到2.0的鄉鎮企業、家庭作坊,再到上世紀90年代修復復古的休閑旅游小鎮,如烏鎮,進入到現在的4.0時代。
如今,浙江省在改革開放以來形成了各類塊狀經濟的基礎上,正全力建設78個特色小鎮。全國范圍內還有一批旅游小鎮、科技小鎮、金融小鎮、商業小鎮、工業小鎮、文化小鎮等紛紛涌現,蓬勃發展。
但仇保興也有他的擔憂,“特色小鎮就相當于過去所說的,搞一個特區,把老體制繞開;特色小鎮我搞一個簡化的,把繁復的繞開,所以簡政不能專權。我現在最怕的是,特色小鎮總書記有批示,浙江有經驗,不管什么都是特色小鎮,泥沙俱下,把名聲毀了。”
在仇保興看來,特色小鎮是從下而上的產業,不是靠政府規劃出來的。“這么大的一個經濟體是沒有人能規劃出來的,也沒有人能搞一個長期的明確的規劃。城市的規劃是可預測的,但是小鎮的產業是不可預測的。”他指出。
特色小鎮要突出“特”,忌盲目發展
在特色小鎮高溫下,我們看到的是各種各樣的高新技術,重資金的投入,動輒幾千億,甚至發展到現在可能是幾萬億、十幾萬億,還有號稱40萬億的。但那些偏遠的山區、那些縣城、那些廣袤的土地上所存在的那些鄉鎮,要不要建成特色小鎮?怎么在同構化競爭和同質化競爭下發展而體現自己的特色之路,實現可持續發展?
鄭新立提出,首先要精心布局,整體規劃。“特色小鎮的布點由于優先選擇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周邊一小時生活圈內,接受城市二三產業的擴散、輻射和帶動,一定要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城市群,利用資源城市遠離中心城市的小城鎮,必須首先改善交通條件,對特色小鎮建設要做好可行性研究和總體規劃,規劃方案要經過有關專家論證和第三方評估。”
其次要突出“特”、創造優勢。鄭新立認為,小城鎮建設要堅持從實際情況出發,圍繞一個核心產業和產品,要吸引相關的產品和科研機構進入,通過分工協作,技術創新和經營模式的創新,要避免千鎮一面、“東施效顰”,要選擇具有一定優勢的企業、產業和產品,創造出新的競爭優勢。
第三是城鄉一體化改革的戰略征程是使進入小城鎮的居民平等的享受各種基本權益和公益服務,適應勞動力全國流動的需求,建立全國統一的類似重慶的地盤策略,全面實施城市建設用地增加和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
還要通過財政基金的引導吸引民間資金進入小城鎮建設,各種基金、債券支持特色小鎮建設,允許以農村土地的法人財產權為抵押,橋洞銀行貸款和社會資金投入小城鎮建設。
鄭新立提出,鎮企對接搞好示范,實施千企千鎮示范工程,希望廣大企業和地方政府支持和參與,千企千鎮應該做成樣板工程,吸引全國各地有更多的企業、大學、科研機構等遷出地價昂貴、擁擠不堪的城區到小鎮來打造屬于自己的優美環境和發展空間,帶動小鎮及周邊的發展。(文/中國房地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