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當召,坐落于包頭市石拐區吉忽倫圖蘇木境內的吉忽倫圖山南麓,與五當召國家森林公園毗鄰,是內蒙古現存規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藏傳佛教寺院,也是內蒙古草原上唯一保留活佛轉世制度的寺廟。
簡介
五當召是內蒙古現存規模最大的寺院。始建于康熙年間,乾隆、嘉慶、道光、光緒年間多次擴建。占地300多畝,有殿堂倉舍2500余間,是內蒙古地區唯一保存完整的純藏式建筑群。
五當召建筑群中有座小黃廟建筑,廟內供宗喀巴師徒3尊。為顯示尊貴,墻外壁涂飾黃色,故稱小黃廟。五當召內現存內蒙古最大的唐卡,高20米、寬16.8米,2010年3月從青海省熱貢地區定制。五當召是內蒙古保存唐卡最多的寺院,現存唐卡460余幅;位于五當召第二殿卻依拉獨宮里高達10米的彌勒佛銅像,是內蒙古最大的一尊銅佛像,用黃銅分段鑄造、焊接而成;五當召堪稱內蒙古古樹最多的寺院。樹齡在100年以上的樹木就有2600多棵,最高樹齡至少有400多年。
五當召藏語名為巴達嘎爾,意為白蓮花,因“鷹銜經冠,奶化白蓮”傳說而得名。相傳第一世活佛阿格旺曲日莫在西藏學佛深造后來到內蒙古,發愿要建一座寺廟。他帶領2個徒弟遍游陰山南麓勘察、選址。師徒3人登上沙爾沁山峰,極目北望,只見遠方紫氣繚繞。就在這時,一只白翅金雕俯沖而下,抓起阿格旺曲日莫的經冠哈達向北飛去。師徒3人追到一個山脊平臺上,沒見到金雕蹤影,卻見經冠哈達掛在一棵柏樹上。
這時,一位中年蒙古族婦女左手牽一頭白花牛犢,右手提一只木桶姍姍而來。她放下木桶,轉身想把牛犢拴在松樹上,不料牛犢一腳踢翻木桶,灑在地上的牛奶頓時變為朵朵白蓮。阿格旺曲日莫知道,釋迦牟尼成佛時“步步生蓮”,蓮花是佛界的標志;金雕是釋迦牟尼佛的護法神;金雕和蓮花的出現,預示著這里就是寺廟所在地。五當召便在此依山而建。(文/內蒙古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