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中文字幕mv在线,好吊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乡下乳妇奶水在线播放,四房播播五月天

 
 

清河農耕文化展覽館:鄉土舊物傾訴鄉愁

我要發布     發布日期:2017-09-18 11:49:17
核心提示:  夏日,出清河縣城向南,輾轉于一條鄉間小道,窗外小麥金黃,正值豐收時節。終至壩營鎮孫莊村一處空曠的院落,便是赫赫有名的
  夏日,出清河縣城向南,輾轉于一條鄉間小道,窗外小麥金黃,正值豐收時節。終至壩營鎮孫莊村一處空曠的院落,便是赫赫有名的農耕文化展覽館。行走于一個又一個展廳,翻田平地用的犁耙、種莊稼用的木制扶耬、出行的馬車、搖水灌溉的轆轤、石碾、石磙……從這些舊物里,孩子們看到的是新鮮與好奇,大人們看見的則是滿滿的記憶與鄉愁。

  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在訴說農耕文化的源遠流長。您或許想不到,建起這座擁有4000余件舊物的展覽館的,竟是幾位退休多年的老人,他們大都已屆古稀之年,卻為了讓人記住鄉愁、追尋根脈,傾心傾情,不遺余力。

3109721265f3e56_size82_w400_h266
木制馬車

5992ebcf15d3a94_size88_w400_h266
古代大車

35b58a3535adec3_size56_w400_h266
拐磨

4ea939f05e45abd_size126_w400_h533
秤等度量器具

  建館初衷

  記錄農耕社會即將逝去的鄉愁

  鄭成明,是一位退休多年的縣級干部。在他的兒時記憶里,犁鏵、紡車、草垛、扶耬、手風箱……這些大大小小的老物件里,深藏著無盡的鄉土情誼和勤勞樸實的鄉土民風。

  他是農耕文化展覽館的發起人,眼前的這些物件,很多他都使用過。

  “我們這一代人在跨入機械化、電子化和信息化全新時代的同時,也親手送別了貫穿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農耕社會。”鄭成明說,作為這一倏忽巨變的親歷者,他們感到幸運、驚喜甚至陶醉,但又對傳統農具正在遠去而生出些許惆悵和感慨。

  兩年前,他成立了一個志愿者團隊,其中不少人都是退休人員,他們“搶救性”地就地收集舊農具3000余件,因陋就簡,利用閑置的原孫莊鄉政府舊址,辦起了展覽館。

  展品中約有三分之一是捐贈來的,而大部分是通過鄭成明個人出資,從社會上收購來的。

  故鄉是根,游子如葉,葉落歸根;鄉親是魂,鄉情如夢,魂牽夢繞。鄭成明說,觀念指導行動,有了濃烈的思鄉念親之情,就有了反哺之心、回饋之舉,“我們力所能及地為家鄉父老鄉親做事,努力建設好并且保護好我們的老家,盡可能地在推進城市化工業化的過程中留住我們生活的根,留住一脈相承的本土文化。”

  要使本土文化得以延續,就要主動保留風俗風情,還要全力保護風景風物。因此,記者參觀這個農耕文化展覽館時發現,它居然涵蓋農耕文化的方方面面,從一般的播種、收獲,到生活出行,還有婚喪嫁娶,10多個展館,展品被擺得滿滿當當。

  展品風采

  立體呈現黃河中下游農耕歷史畫面

  農耕文化展廳于2015年11月正式開館,開館至今,一直免費開放。

  環顧四周,行走在展館,讓人猶如穿越時光,回到數十年前。

  耕耘館、日用館、紡織館、運輸館、提水館、作坊館、糧食加工館、工匠館、飼養館、民居館、婚俗館、喪俗館等,一共13個主題展館,展廳面積2300多平方米,展品大致分為300多類四千余件。

  鄭成明說,建館之始,主要堅持“三為主”原則,即本土為主、大眾為主、農耕為主。他認為,一輩輩勞苦大眾使用過的農耕器具及其他生活物品,最能反映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及社會發展軌跡。

  他們視野中的“本土”范圍,不局限于清河縣所處的黑龍港流域,甚至包括了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梢哉f,這里豐富的館藏,承載了西北、華北、華中、華東這些生產生活方式基本相同地區的人們的集體記憶。

  征集展品的過程很忙,很累,也很苦。幾位退休的老人帶著志愿者,走村串戶,張貼廣告,廣泛征集體現本地特點的農耕及民俗物件,力求全方面、系統化地展示先人的農耕文明和一脈相承的鄉土文化,前前后后,鄭成明耗資十多萬元。

  通過倡導“尋根謁祖”等活動,并以有限展出、頒發證書等方式,他們鼓勵鄉親自愿捐贈,獲得了一些存世極少的物件。

  茶壺的壺套,各式各樣的油燈、汽燈,蓋房前用來夯實地基的“夯”,還有貨郎的擔子、搖鈴,再有裝備齊全的木制馬車,大小不一的升、斗,長短不同的木杈、鏟、鑿子、刨子、角尺、墨斗,榨油、婚嫁、喪葬器物等等。目睹這些折射先祖艱辛、見證滄桑歲月的老物件,讓從傳統步入現代的人們,頓時心生感慨,“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進而對不諳稼穡之苦的晚輩以啟迪和教育。

  除了大量的實物,展館還通過圖片、文字再現等表現手段,將有關農村、農業、農民的各種元素匯集起來,立體呈現出約百年以來的生活圖景。

  未來期待

  讓歷史與現代坦誠對話

  鄭成明等人盡管年已古稀,但其思路清晰,并不因循守舊。他們一直倡導:要讓歷史與現代平等而坦誠地對話,“讓人知道我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鄭成明說,歷史上幾次太平盛世,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先祖們對土地的堅守、珍惜。今天,土地仍是人們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基石,是無法替代的最最寶貴的資源。我們依舊生活在先祖曾經生活過的土地上,應該懂得守土有責,像他們那樣如同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愛護土地。

  “倘若能使參觀者體味出農耕文化中的一些精髓,并將先祖惜土如金、勤儉節約和保持生態平衡的理念發揚光大,則不勝欣慰。”鄭成明說,我們感受前輩的艱難困苦,更應感受和敬佩他們“天人合一”“敬天惜物”“善待自然”“誠對萬物”的思想和品格。

  創館初期,附近鄉村的鄉親得知消息后,紛紛將家里保存或閑置的老物件兒送過來,另外還有一些個人收藏的也割愛相送,在大家看來,展館是那些老物件的最好歸宿。

  該館建成以來,附近的鄉親來參觀,鄰縣鄉村的人更是不少,有些老人還帶著孫子、孫女來參觀,還有學校以及省內外各行各業前來,粗略統計,至少有上萬人次來此參觀。

  這些農耕器物如一幅近代農耕文化的全景圖,成為清河縣一道別樣的文化風景。鄭成明說,不久的將來,展覽館或將搬至縣城,建設一個更具規模、更具檔次的永久性場館。屆時,展覽館仍將實行“免費參觀”,而那數千件展品,他也將全部捐出。

  隨著農耕文化展覽館聲名日盛,“清河縣農耕文化研究會”也相應成立,其成員有縣行政、文化、教育、媒體、縣史及各類文化藝術學會的人員,主體是熱心文化公益的退休退職干部、教師,還有樂于鄉土文化研究的民間文化人士,被稱之為“蔚為大觀的清河鄉賢大隊伍”。(文/燕趙都市報)
 

本文標題: 清河農耕文化展覽館:鄉土舊物傾訴鄉愁

本文鏈接: http://www.china7501.com/quote/show-1006.html (轉載時請保留)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0
 
免責聲明:
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網的公開資料等,僅供參考之用。本網站對站內所有資訊的內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果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400-180-1090),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關于本網站所有圖片以及內容頁面中的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陸本網站或直接、間接使用本網站資料者,視為自愿接受本網站聲明的約束。
 

二維碼

掃掃二維碼用手機關注本條新聞報道也可關注本站官方微信公眾號:"gujianchina",每日獲得最前沿資訊,熱點產品深度分析!
 

 
0相關評論

 
最新文章
推薦圖文
點擊排行
項目策劃
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聯系方式 網站地圖| 網站XML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留言反饋 | 違規舉報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國-文化建筑行業互聯網創新平臺 | 中國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設計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訓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國

版權所有:古建家園 浙ICP備16015840號-3 浙公網安備33010602010467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園 All Rights Reserved

  • 項目工程

  • 數字建筑

  • 廣告服務

  •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拉萨市| 林甸县| 尼勒克县| 调兵山市| 秀山| 祁连县| 北海市| 镇平县| 延川县| 溆浦县| 乐至县| 岗巴县| 盱眙县| 永新县| 华安县| 宁陵县| 于都县| 温州市| 石景山区| 荆州市| 泸溪县| 永城市| 阿拉善右旗| 刚察县| 云霄县| 古浪县| 惠东县| 晋城| 沅陵县| 广安市| 屯门区| 双鸭山市| 江门市| 怀化市| 南召县| 通化市| 平谷区| 布拖县| 吉安县| 萍乡市| 怀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