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通往龍泉青瓷小鎮的路上,路邊一幢民房白色的外墻上掛滿了各式各樣的青瓷藝術品,讓人眼前一亮。民房的主人周培萍看到我們到來,直接迎了出來。
這幢民房,其實是周培萍制作青瓷用的作坊,作坊的旁邊,就是她名為“龍泉御芳青瓷”的小店鋪。周培萍從事青瓷工作已有20多年,對于相關工藝都能如數家珍。
她拿起一件青瓷半成品,對我們說:“像這個青瓷上面蝦的圖案,要放進電窯爐烘烤過,圖的顏色才會變得更加透亮,我們把這道工藝就叫做‘烤花’。”隨后,她嫻熟地打開電窯爐的爐蓋,小心翼翼地把畫有蝦的青瓷半成品放進窯內,蓋上爐蓋并鎖緊,摁上閘刀,電窯爐旁邊的溫控顯示器就亮了。“溫度調到差不多攝氏800度,烤七八個小時,到時候出來就是一個成品了。”周培萍邊操作邊說。
“制作青瓷的時候,烤花這道工藝很講究,以前都是用煤氣燒制的,溫度、火候都不好控制,冷卻又太快,青瓷容易風裂,現在用電,溫度穩定、均勻,圖案顏色更漂亮,品質更好,成品率也更高。”周培萍對電窯爐的使用很是滿意。“塑泥、拉胚、修胚、燒窯,幾乎每道工序都要用到電,特別是燒窯,要控制溫度,沒有電根本沒法燒。”周培萍接著說。
在龍泉,像周培萍這樣的“青瓷人”不在少數。
目前,龍泉絕大多數青瓷家庭作坊都有這樣的電窯爐,來完善烤花這道工藝。一些稍大規模的企業,更是將傳統窯爐改造成全自動素燒、烤花輥道窯爐。“素燒、烤花是青瓷制作中的重要工序,原有窯爐在燒制過程中,有煙塵而且溫度不穩定,成品率不高,我們公司對此一直不滿意,幸好有供電公司幫忙,對這些窯爐進行電能替代改造,現在我們不僅大幅度降低了生產成本,更提高了瓷器生產的成品率。”龍泉市金宏瓷業有限公司主要負責人金逸林對青瓷燒制工藝進行電能替代贊不絕口。
在龍泉,像周培萍這樣的家庭作坊,占到多數。要說龍泉到底有多少人在從事青瓷行業,龍泉官方還沒有確切的數據,據龍泉市初步統計,目前大約有1.7萬多人從事這個行業,還源源不斷地有人加入。據統計,2016年,龍泉青瓷產業實現年產值20.3億元。
龍泉青瓷在古代中國海上貿易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海上絲綢之路不斷興盛的商品支撐。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今天,這一歷經千年的“文化使者”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為此,國網麗水供電公司結合龍泉青瓷的產業特點,大力推進青瓷行業的“煤改電、氣改電”,構建綠色發展“新工藝”,以清潔能源助推麗水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龍泉青瓷小鎮,將以更加嶄新和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文/浙江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