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中文字幕mv在线,好吊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乡下乳妇奶水在线播放,四房播播五月天

 
 

巴喬民俗博物館——在凝固的農耕記憶里游走

我要發布     發布日期:2017-09-19 11:10:52
核心提示:  在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中川鄉民主村,有一座充滿土族文化與農耕記憶的民俗博物館巴喬民俗博物館,于今夏免費向人
  在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中川鄉民主村,有一座充滿土族文化與農耕記憶的民俗博物館——“巴喬民俗博物館”,于今夏免費向人們開放。根據收藏物品的用途不同,巴喬民俗博物館目前分為“民族風彩”“五味雜陳”“鄉愁”“匠心”“不忘初心”等7個展館,占地面積達500余平方米,收藏陳列物件近萬件。琳瑯滿目的農耕工具、設計巧妙的土族飾品、一件件久遠的實物珍藏,都在輕聲向游客訴說充滿土族烙印的農耕記憶。


  這是一座看似樸實的青海傳統民居莊廓,掛在門前的暗紋牌匾上,寫著幾個描金大字——“巴喬民俗博物館”。莊廓的墻面看似是用黃土打筑,實際上卻是磚砌后再在表層平整地涂抹了一層泥土,如此既充滿了懷舊情調,又不失整潔。不同主題的展館中,分別收藏著一些關于土族服飾文化、農耕生活用具的歷史文物和一些村民淘汰不用的老物件,讓人目不暇接。


  籌建這座博物館的農民工叫喬吉福,今年52歲。他花費多年打工積蓄的100多萬元,用了近三年的時間收集過去土族農民生產、生活中使用的器具等,而后建成了這座民俗博物館。

  談起建立博物館的初衷,喬吉福回憶道:“剛開始只是為了收藏土族刺繡品、服飾、頭飾,后來看到了許多隨著歲月流逝的舊物件被人們扔在不起眼的角落,覺得特別心疼。”于是,在不知不覺中他收藏的品種越來越多,直至足以建起這座民俗博物館。喬吉福表示,籌建土族民俗博物館是想把快樂分享給村民,也希望通過民俗博物館傳承和發揚土族文化,讓更多的人關注土族,關注土族文化。




  不忘初心

  莊廓的堂屋名曰“不忘初心”。這是一間傳統的土族居所,中堂為八仙桌、太師椅;東側為滿炕,與窗戶相對的一側擺放著兩個青海傳統的炕柜,上面更是整齊地擺著一些方方正正的繡花枕頭,充滿了土族韻味,還有一個印有“民族大團結”字樣的火盆,吸引了不少人的眼光。堂屋的西側則擺放了一張嵌桌,上面放有文房四寶,更有許多年輕游客未曾見過的稀罕物件。如繡著花的狹長錢袋、稱金子用的迷你小秤,還有各式鼻煙壺、各式老式鐘表等,令人應接不暇。

  五谷豐登與鄉愁

  出了堂屋,東西兩耳房分別為鄉愁館與五味雜陳館。鄉愁為廚房,里面除了三口農村常見的土灶臺外,墻面上琳瑯滿目地掛著逐漸消失在人們視線中的傳統廚具,如端飯的洋盤、碾作料的木碾、木質的蒜臼與碗柜、手工挖的木茶壺,還有各類模樣稀奇的調料盒、食盒。

  五味雜陳館內分門別類地存放了各類容器,大至青海傳統面柜,小到盛面的升子,其中還有不少早已消失在人們生活當中的裝東西的老物件,如毛織的褡褳。一人多高的麻袋等。

  紅色記憶

  莊廓的西廂房為紅色記憶館,館內的一面墻上掛滿了各種類型的毛主席紀念章,還有毛主席各個時期的攝影、畫像應有盡有;多個版本的《毛澤東選集》令人眼花繚亂;毛澤東發表的文章的單行本老版本有近百本;紅色經典電影畫報《渡江偵察記》《英雄兒女》《紅色娘子軍》《鋼鐵戰士》等掛了滿墻,還有一臺尚可播放的老式電影機,以及《地道戰》《東方紅》等紅色電影膠片……

  當你看到這些,就仿佛置身于紅色的海洋中,回到那激情燃燒的歲月。

  民族風彩

  東廂房則最為惹眼,這里被喚做“民族風彩”,里面陳列的是土族各類服飾及頭飾,有土族最早的皮鞋、傳統服飾、衣兜及精致的繡品等。

  “鳳凰點頭裙子飄,三寸金蓮顯婀娜。”這里的“鳳凰點頭”指的是土族頭飾的一種。民族風彩館里一排排展柜內陳列著一套套土族頭飾。據介紹,早期的土族頭飾主要有“金花頭飾”和“鳳凰頭飾”兩種,是土族婦女在節日盛裝時所戴的頭飾。其形狀為在帽頂上連綴一個片狀底座,座上裝有銀絲彈簧,彈簧頂部為一只展翅欲飛的鳳凰飾件,戴在頭上行走時,彈簧不停擺動,鳳凰隨之搖曳,似在點頭,故稱為“鳳凰點頭”。

  擺在東廂房另一側的模特身上穿著各式三川地區土族服飾,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華美的土族服飾都是由巴喬民俗博物館的籌建者喬吉福一針一線親手縫制的。早些年喬吉福在自己參加侄女的婚禮時,看著一對新人身著白紗、西服,心里覺得十分遺憾。這讓他憶起30年前村莊里男婚女嫁的情景:那時結婚的青年男女都穿著土族的服飾,新郎新娘更是頭戴精美的頭飾。上穿翠綠色的七彩衫,下穿鑲有繡花邊的紅色百褶裙……喬吉福說,那才是屬于土族人的婚禮。為了把土族最古老的服飾文化傳承下來,他下定決心,開始了自己的研究、學習、創作之旅。

  五味雜陳

  歲月人變遷,讓絕大多數舊式的農具慢慢消失了蹤影。但在巴喬民俗博物館里,這些被淘汰的農具匯聚一堂,組成了另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它所沉淀的,不僅有舊時生活的智慧,更有一股濃濃的鄉愁……

  木犁、木耙、木鍬、風車、石磨……數百件大大小小的農具一下就將游人拉回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的生產生活場景中。

  匠心

  歷史,不止記錄轟轟烈烈的故事,也記錄日復一日不斷消失的記憶。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機械取代人工,昔日的手工品逐漸被棄用,與之息息相關的行業,難以為繼而逐步被淘汰。

  鐵匠、氈匠、織匠……這些老行當隨著濤濤湟水河漸行漸遠,而他們所使用過的工具們都靜靜地擺放在這里,讓許多烙印在人們兒時的回憶,瞬間涌來。(文/海東時報)
 

本文標題: 巴喬民俗博物館——在凝固的農耕記憶里游走

本文鏈接: http://www.china7501.com/quote/show-1020.html (轉載時請保留)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0
 
免責聲明:
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網的公開資料等,僅供參考之用。本網站對站內所有資訊的內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果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400-180-1090),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關于本網站所有圖片以及內容頁面中的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陸本網站或直接、間接使用本網站資料者,視為自愿接受本網站聲明的約束。
 

二維碼

掃掃二維碼用手機關注本條新聞報道也可關注本站官方微信公眾號:"gujianchina",每日獲得最前沿資訊,熱點產品深度分析!
 

 
0相關評論

 
最新文章
推薦圖文
點擊排行
項目策劃
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聯系方式 網站地圖| 網站XML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留言反饋 | 違規舉報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國-文化建筑行業互聯網創新平臺 | 中國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設計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訓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國

版權所有:古建家園 浙ICP備16015840號-3 浙公網安備33010602010467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園 All Rights Reserved

  • 項目工程

  • 數字建筑

  • 廣告服務

  •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栖霞市| 宾川县| 安平县| 五原县| 通渭县| 霍城县| 如皋市| 新竹市| 卫辉市| 苍溪县| 岳西县| 正蓝旗| 宣城市| 伊川县| 台中县| 神池县| 郸城县| 无锡市| 喀喇沁旗| 红原县| 邵阳县| 辉南县| 大兴区| 礼泉县| 扬州市| 肃南| 丽水市| 黄平县| 历史| 涡阳县| 池州市| 龙南县| 万载县| 南丰县| 崇仁县| 丰台区| 威信县| 兴安县| 汶上县| 深州市| 儋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