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記住鄉愁”以后,鄉村,尤其是“古村”特別受到人們的關注。有的“古村”成了旅游的熱點——如我的老家福建培田村。然而,什么是“古村”?怎樣的鄉村才算“古村”?至今仍有點說不清楚。有專家說,這“古”和“今”如何分界?不如按照比較科學的說法,將由傳統建筑(含傳統民居、祠堂、書院等等)為主構成的村落,稱之為“傳統村落”較好。據介紹,現在建設部等“官方”就明確將“古村落”定位為“傳統村落”了。
然而,叫“傳統村落”是比較“科學”和“準確”,但似乎太“學術化”,不“接地氣”,一般老百姓還是比較容易接受“古村落”。何謂“古”?一般歷史學的分界是:鴉片戰爭以前的算是“古代”;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算是“近代”;1919年以后算是“現代”。“建筑史”可能也是參照這樣的劃分的,《中國古代建筑史》就從遠古編到了明清時期(1840年)。

然而,中國建筑源遠流長,從原始社會到1840年都算“古代”,似乎沒有什么問題,但1840年以后的建筑是不是就可以算“近代建筑”,就要大打疑問了。中國建筑雖然歷史悠久,但是發展緩慢,還有就是建筑大師梁思成說的,中國建筑實際上是“不求原物長存之觀念”的,“我國對于居室之傳統觀念,有如衣服,鮮求其永固,故欲求三四百年以上之住宅,殆無存者”。如果以1840年劃線,現在留存下來的“民居”,恐怕沒有幾座屬于“古建筑”,這顯然不符合中國的實際。
1840年以后,中國遇上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李鴻章語),從政治、經濟到思想文化無不受到來自西方的極大沖擊,建筑其實也是一樣的。但是,中國傳統“建筑之術”,由于是“師徒傳授,不重書籍”(梁思成語)的,而且是“千年一貫制”,西方建筑理論和技術,傳到中國,影響到城鄉各地,速度是非常緩慢的。
到了二十世紀初,受到西方影響的、有西式風格的“近代建筑”才在中國沿海城市登陸和向內地擴展。閩西地區龍巖中山路、長汀水東街,還有一些鄉鎮如龍巖白沙、龍門,武平的中山等地,都有不同于中國傳統建筑的“近代建筑”。至此,近代建筑的開始在中國發展,同時也標志著延續千年的以圍式平面為代表和木構架為主體的中國傳統建筑開始走向終結。
到了二十世紀初,受到西方影響的、有西式風格的“近代建筑”才在中國沿海城市登陸和向內地擴展。閩西地區龍巖中山路、長汀水東街,還有一些鄉鎮如龍巖白沙、龍門,武平的中山等地,都有不同于中國傳統建筑的“近代建筑”。至此,近代建筑的開始在中國發展,同時也標志著延續千年的以圍式平面為代表和木構架為主體的中國傳統建筑開始走向終結。
中國傳統建筑無法繼續發展,和西方現代技術和建筑理論的輸入有關,但更主要的是,支撐中國傳統建筑的基本條件:豐富的木材資源和土地資源已經越來越緊缺。中國傳統建筑布局和木構架主體,是要消耗大量的土地和森林資源的。如連城培田繼述堂,一座房子就占地十畝以上,耗材“萃十余山之樹木”。顯然,人口已經大大膨脹的現實,使原有的建筑形式無法持續。
中國傳統建筑和傳統的中國建筑業成了“絕響”之后,二十世紀初以前建成的中國傳統建筑就成了“古建筑”。體現輝煌成就和民族智慧的中國古建筑除了宮殿、寺廟、園林等等,就是量大面廣和老百姓息息相關的民居。“民居”又稱“宅”,即住所、房子,閩南方言也稱“厝”。“古民居”,也就是“古宅”。保留較多“古建筑”(傳統建筑),以“古建筑”(傳統建筑)為主體構成的傳統村落、同時保留傳統鄉村文化內涵和民俗民風的村落,就成了“古村落”。(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