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云南騰沖和順鎮入選全國第二批特色小鎮名單。一個小鎮,隨處可見的各式古典建筑:坊門、月臺、照壁、橋、圖書館、宗祠、文昌宮、廟宇、亭子、牌坊、民居……和順毫無疑問擔當得起建筑博物館的美稱,這必然是其魅力名鎮的魅力之一。

里巷坊門
和順各姓始祖是明初以后隨寫征南戍邊而來,落居此地,初期和順先民“聚族而居”,每一族居住的地名和巷道就以姓氏或籍貫命名,如尹家坡、趙家月臺、寸家灣、劉家巷、李家巷、大石巷、趙家巷、尹家巷、賈家壩、張家坡等等,于是就在路口、巷口、巷頭分別建筑坊門。
月臺
顧名思義,是象半月形的平臺。多筑于村下各巷道口或祠廟前,其下半月形或扇形一方用石料砌擋土墻,往上形成平臺,并用石欄桿圍護,臺面則用石板鑲筑。作為巷道入口或視覺底景,月臺不但在空間上有緩沖作用和標志作用,同時還反映出傳統的風水觀念,有堵住民居風水,以免人氣、財氣外泄的作用;有部分月臺前就增筑弧形照壁,也是如上的考慮。月臺還產生了一種最實用的功能,那就是晴天用以曬糧食和其他農產品;也有李家巷、黃果樹月臺上置石桌凳,供村民暇時休閑聊天。
照壁的建筑,最初的用意主要是起遮擋、培植風水的作用,實際成了民居建筑藝術和人文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燈芯石路
路和橋隨處可見,算不上特別。不過和順村內村外的路有點特別,叫“燈芯石路”,特別之處不僅在于它是用騰沖特有的火山石鋪成,而且路的中間專用平整的一至三行石條鋪筑,被當地人形象地稱作“燈芯石”。燈芯石體現出了和順人尊老愛幼的淳樸民風。
石橋
石橋和順的橋都是石橋,其中最著名的要數一進入和順就見到的雙虹橋,如兩條彩虹橫跨三合河兩岸,是和順通往外界的主要橋梁。
圖書館
和順圖書館建于1928年,是一幢中西合璧式建筑,也是僑鄉文化淵藪,現有藏書7萬多冊,其中古籍、珍本萬余冊,被譽為中國最大的鄉村圖書館,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西合璧的風格體現的其開放和包容。
宗祠
和順有寸、劉、李、尹、賈、張、釧、楊姓的八大祠堂,其建筑形式及風格各不相同,其中寸姓祠堂最特別,其三開間大門建成中西合璧的造型。各姓宗祠不僅是“尊祖、敬宗、睦族”和祭祀的場所,歷史上又是學校所在地,為和順歷代教育事業的發展,大批人才的培養立下了汗馬功勞。
文昌宮
建于清代道光年間,是和順文化的搖籃,曾是1940年由華僑捐資創辦的益群中學舊址。由大殿、后殿、魁星閣、朱衣閣、過廳、兩廂、大門及最前面的大月臺組成,左右樓閣下鑲嵌的《和順兩朝科甲題名碑》記錄了和順歷史上出了8個舉人,403個秀才。殿閣雄偉、雕梁畫棟、石欄回環,氣勢軒昂。文昌宮體現和順儒商并重的思想。
亭
和順的亭據說共有13座。以功能分有三類:一是路途中供行人歇腳、遮陽擋雨的涼亭,二是蕉溪與三合河上的洗衣亭座,三是二座湖心亭。1988年為紀念益群中學首任校長寸樹聲的、位于雙虹橋間荷花塘上的“雨洲亭”;1997年建在水碓龍潭中央的“龍鳳亭”;這些亭子建筑風格各不相同、用材不同、作用不同,其中洗衣亭為和順特有,號稱中國最有愛的工藝建筑。
牌坊
牌坊在封建時代是為表彰節、孝、壽的,也是古鎮風光的重要點綴。和順老牌坊原有9座,其中石牌坊4座,木牌坊5座。有的牌坊兼具閭門的作用,文昌宮牌坊本身就是大門。9座牌坊全毀于“文革”。近幾年來,騰沖縣為建設文化強縣和旅游大縣,已恢復建造了雙虹橋頭兩座石坊和大石巷腳木坊一座,新增加了和順“僑光路”頭總入口石坊一座。其他幾座正在計劃恢復中。
彎樓子位于和順大石巷中,是和順史上李家大戶的宅院,被譽為和順民居建筑的典范。歷經百年,保存完整。“彎樓子”因樓房沿巷道的曲線修砌,所以和順人因此把它稱為“彎樓子”。這一稱謂同時也是清道光二十年創辦跨國商號“永茂和”的李氏家族的代稱。
騰沖人過去每當說起本地最富有的商家。就說“東董西董彎樓子”,可見“永茂和”商號資本之雄厚,經營歷史之長久?,F在也有人說彎樓子是和順人“富而不驕、富而知禮”最佳證明。
就像和順人隨便寫個菜單也能成為書法藝術一樣,和順德建筑隨手一拍便成為經典。(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