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一直沉迷于歐式、美式、北歐等外來的風格,自己家里的裝修的時候,常常在這些風格中搖擺不定。
然而,殊不知我們的中式文化中一些元素正在被國外的設計師大面積的運用著。
就拿青花瓷來說吧,早已被國外的設計師運用在了各種家具和飾品上,而且把這些元素應用的非常到位,令人震撼。
慈壽寺坐落阜成門外八里莊,是明萬歷四年(1576年)明神宗為生母慈圣皇太后祝壽所建,慈壽寺內的慈壽寺塔原名永安萬壽塔,又稱為小巧塔。萬歷皇帝的生母慈圣太后,原是一名身世卑微的李姓宮女,得隆慶皇帝寵幸后生下萬歷皇帝,遂母以子貴,被加封為貴妃。隆慶皇帝駕崩后,被尊為慈圣皇太后。宮廷中的生活充滿了陰險,李太后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來穩固自個來之不易的政治地位。所以她聲稱自個是九蓮菩薩轉生,并在其主政其間在全國各地、京城表里大興土木,廣建佛寺,慈壽寺即是其間最著名的寺院之一。
原慈壽寺內有天王殿、鼓樓、鐘樓、永安萬壽塔、延壽寶殿、寧安閣等一系列建筑,形制規整,規模宏大。其間寧安閣匾額為李太后手書,后殿內供奉九蓮菩薩像。清光緒年間的一場大火,將寺內建筑全部焚毀,只留下如今的一座磚塔,也即是如今坐落京西八里莊小巧公園內的小巧浮屠。今日咱們只能經過模型來想象慈壽寺當年的盛況。
小巧塔為八角13層密檐實心磚塔(在一個巨大的塔身上有多層密檐,稱為“密檐塔”),高近60米,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構成,秀美正經,古色古香。塔身四面有磚雕的拱券門和半圓形雕窗。拱券門和半圓形雕窗間隔散布在塔身四周。
拱券門上的匾額分別是:南面“永安萬壽塔”,東面“冷靜皇圖”,北面“真慈洪范”,西面“輝騰日月”。
拱券門和半圓形雕窗的門窗兩邊塑有金剛力士像,這些塑像歷經風雨,如今都露出了木芯。但仍可辨出當年威武雄壯和秀美生動的風貌。
每一個半圓形雕窗的上部都有一座精巧的坐佛。
在拱券門和半圓形雕窗相隔的棱上有龍的雕像。
塔基分上下兩層,下層為邊角鑲石的三層渠道,上層是雙層須彌座,雕有精巧的蓮花座臺。須彌座上部雕琢有笙、簫、琴、瑟等古代樂器,有非常寶貴的史料價值。須彌座的中部是泥塑的人物塑像,如今已殘缺不全。
由下至上仰視小巧塔,密檐逐層慢慢上收,檐下磚雕的斗拱層層支護,直到塔頂。每一個檐角上都有瑞獸的雕像。小巧塔塔頂為鎦金蓮珠塔剎。
萬歷皇帝生母為何要建筑小巧塔?1989年,在慈壽寺廢棄遺址上,海淀區建筑了小巧公園。新建了鑒池、來往亭、魚樂池等景點。為古塔增加了新的神韻。
2006年,園內又增加了火車頭廣場。如今的小巧公園已成為昆玉河畔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