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廟上掛著“義貫古兮”的牌匾。
村廟,向來是一個村莊的“地標”,更是村民們的精神寄托。日前,海口靈山鎮新瓊村委會坡上村村民吳崇福向南國都市報記者反映,村里一間有著200余年歷史的村廟,廟宇在歷史長河中,留有深厚人文底蘊,更與海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探花”張岳崧有些許聯系。村民們盼望能將廟宇列為文物保護單位,讓其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
始建于嘉慶年間至今200余年
近日,在78歲村民吳崇福的指引下,記者來到位于瓊州大道的坡上村,走進村子不遠,在兩棵大古樹下,就看到一棟古香古色的廟宇。外墻已泛黃,有些斑駁,墻上被綠色苔蘚和些許植物“點綴”,流露著滄桑年代感。
“建拜亭碑落款時間是民國6年,據時間推算,正是1917年,拜亭距今已有100年的歷史。”吳崇福說,從小在村里長大的他對村廟的歷史有些了解,他告訴記者,公廟、拜亭和前屋建成的時間都各不相同,其中,年代最久遠的是公廟。
吳崇福介紹,公廟建于清朝嘉慶年間,至今已有200余年。可以作為佐證的是,如今掛在拜亭中的一塊牌匾。記者抬頭看到,這一塊紅色牌匾上寫著“祭祀會”三個字,落款處寫著“嘉慶二十一年歲次丙子李奇題”,或許因年代久遠,牌匾已經有些斑駁。“這塊牌匾在廟宇建成后就一直在掛著,這么看來,廟宇建成的時間應該比牌匾的時間更早。”吳崇福推測說。除此之外,前屋和拜亭部分,均建于清朝同治年間,解放后建東西橫廊。
相傳張岳崧曾贈牌匾到廟中
在廟中,記者看到,前屋桁架和拜亭兩旁的木作結構上,均刻有精美的花紋,拜亭中間刻著兩條龍,栩栩如生。拜亭中,還掛有“義貫古今”的牌匾。“廟里還曾有一塊道光年間的海南探花張岳崧題詞的牌匾,可惜在1958年被毀壞了。”吳崇福惋惜地說道,牌匾上刻有“靈佑桑梓”的字樣,只可惜,這塊牌匾現如今已不復存在。
張岳崧為何將牌匾送到坡上村廟?村中的老人們認為,張岳崧是7歲左右,于坡上村遷徙自定安高林村,且后來張岳崧生母死后,葬于坡上村。今年85歲的老人沈鐘道說,“張岳崧將牌匾送到村廟,應是送回故里,是對村里的掛念。”據說,張岳崧的生母下葬后,村里還有村民為其打理田地。
“牌匾在1958年被取下破壞,已無法復原。”沈鐘道說。而這一切,只能靠歷史資料來佐證。
村民盼列入文化保護單位
解放初期,廟宇還曾是鄉政府、農業合作社的辦公地點,也是坡上村建村以來的公共議事場所。“不僅是廟宇,還是學堂,是我們村前輩父老注重文化教育的歷史印證。我們希望它能更好地被保護、傳承下來。”村民吳崇福說。
但如今,廟宇因年久失修,部分墻壁塌裂、屋頂、屋檐敗落,已顯得有些滄桑。“現在一下雨就漏水,村民盼能把廟宇列入文物保護單位,讓它能更好地傳承下去。”吳崇福說。(文/南國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