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農業整體的產業化還不夠發達,且企業都規模較小,和西方差距較大。根據近年來的官方測算,即便我們按照今天的速度平穩發展,要趕超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尚需100年。
落后,也是機遇。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那就是巨大的發展機遇,因為落后的差距就是成長的空間。未來10年,我國的農業會變成什么模樣?想讓它變成我們想要的模樣,我們要先看清楚農業及鄉村的現狀,探尋未來的趨勢,這樣才能真正抓住我國農業發展的機會。

我國農業及鄉村發展的現狀
我國耕地面積20.25億畝,但是人均耕地面積1.4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0%。我國鄉村人口約6億,農戶均耕地面積約3.4畝。在現有的土地流轉制度下,我國農業的基本生產單位主要是中小農戶。
中小農戶并不見得就落后,落后的是大部分中小農戶分散經營而且農技農法落后。從事生產的多為老人,年輕勞動力少,具備新興技能的農戶少,生產很少有整體規劃,很少有協作和交流。在農業生產方式上大多數是“綠色革命”以來的石油化學農業,即主要依賴農藥化肥規模單一種植的農業模式。而這種化學工業農業模式正在逐步走向衰落。
在這樣的基礎上,優質的農產品就少,經常出現農產品滯銷現象,而優秀的農企也很少,更缺少像越光、佳沛、新奇士這樣的農產品品牌。

未來農業發展的趨勢與機遇
落后就意味著成長空間,就意味著機遇。我們從幾個方面做假設,如果這些假設成立,那么農業領域有著多少的成長空間呢?
A)經營規模:擴大規模,尋求經濟規模來降低成本。這個規模可以在產前,產中和產后,這將會帶來諸多環節的成本降低。
B)生態農業技術:可以提高綜合產出。比如稻間鴨,可以在水稻不減產的情況下增加鴨子和鴨蛋等的產出;比如果林養雞,可以在果林不減產的情況下增加雞和雞蛋的產出。
C)精準/智能農業技術:可以提高產出,降低成本,提升品質。比如精準土壤探測+復合肥改良土壤,可以最低成本增強土壤肥力,增加綜合產出,提升產品品質。
D)生物農業技術:生物農業技術可以讓育種更加精準,減少成本和縮短時間;生物技術還可以讓C3光合作用變成C4光合作用,提高太陽能轉換率;生物技術還可以讓不具備固氮功能的植物可以固氮。
E)現代化農企:農業領域也會出現BAT這樣的新興互聯網公司。
F)農產品品牌化:農產品品質提升,物流冷鏈技術進步,消費升級,將會造就農產品品牌化的黃金時代。
上面幾項中,任何一項都可以給行業帶來至少10%的增長,有的甚至是成倍的增長。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上面我們看到的還都是狹義的農業。
農地賦予我們的價值并不只是產出的農產品,土地是我們生活的根基,在土地之上更應該有豐富的文化生活、商業生活。
同時,一個農業系統的產出也不僅僅是農產品,這個系統可以兼具美景、兼具教育的功能,同時提供多元化的產出。當我們把基礎農業生產搞好了,環境搞好了,自然而然的可以發展一產帶動二產、三產的發展模式,田園綜合體就發展起來了。
有了田園綜合體的產業基礎,可以帶動周邊產業的發展,新的鄉鎮建設也就發展起來了。這兩者的發展空間跟我們的城鎮化建設幾乎是同一個量級的。這可以說是廣義上農業發展帶給我們的機會。(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