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幸福沈家門,共享幸福新生活。對照普陀區委十三屆三次全會報告關于全力做好“特、富、美、安”四篇文章的要求,阿拉沈家門街道五年來有什么新變化?
新變化之一:十里漁港崛起特色小鎮
五年后的現在,作為展示沈家門漁港小鎮漁業文化、資源特色的綜合會客廳——沈家門漁港小鎮會客廳建設進入收尾階段,不久可交付使用。
該項目總投資380萬元,建筑面積600平方米,內部分為漁都客廳、漁都規劃、漁都產業、漁都愿景四大板塊,能通過大型幻影成像、VR沉浸式體驗系統、影像沙盤大秀等尖端技術,重點展示漁港小鎮總體規劃、小鎮建設的成就、特色旅游產業鏈的發展等。項目建成后,將成為漁港小鎮形象展示的新窗口,為市民和游客帶來別樣的旅游、文化體驗。

5年間,“一港兩岸”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6年1月,沈家門漁港小鎮被列入第二批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自此,沈家門街道將漁港小鎮建設融合漁港、漁村、漁街、漁市、漁業“五漁”元素,構建集度假、美食、漁貿等功能于一體的國際性漁港旅游產業鏈,著力打造“一港兩岸”特色品牌。
按照相關規劃,漁港小鎮建設安排了產業類和配套設施類項目共20余個,三年計劃投入資金30億元以上。今年以來,沈家門漁港小鎮創建堅持“項目中心制”,以“清單管理、掛圖作戰”的推進機制抓好工作落實,確保項目進度。
目前,該街道通過不斷挖掘漁文化、港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助推經濟發展,已成為省首批20個特色小鎮文化建設示范點之一。
新變化之二:“不拆遷,哪來現在的好日子”
“沒有拆遷,就沒有魯家峙的大發展”這是魯家峙第一批拆遷戶的心聲。5年前,老樂的家還在魯家峙島上,在那里他已住了幾十年。“魯家峙是個島,相比之下變化不大,路不平,環境也不怎么好,還感覺比較擁擠。”老樂心里也明白,拆遷是大趨勢,這不是一家兩家的問題,而是涉及到整個魯家峙島以及城市的開發建設。沒有拆遷,就沒有魯家峙的大發展。老樂當初也有過一些擔心,“現在安置小區5年住下來,感覺是蠻舒服的。”
隨著魯家峙整體開發的推進,原來的小漁村已被高樓大廈、綠樹鮮花取代,如今魯家峙已成為建設“熱土”。
繼魯家峙整島開發之后,小干島東岙村、大山村也相繼整村搬遷。今年,沈家門街道還全面啟動了城中村改造。
眾所周知,一座城市品位的提升,最基礎的就是要改善百姓居住環境。沈家門街道啟動多個區塊城中村改造,將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群眾居住環境,為美麗漁港添上新彩。

新變化之三:老小區煥發新活力
金鷹海景苑小區位于魯家峙大橋東側,有住戶700多戶,2000多人。昔日,小區問題不少,車輛亂停亂放,綠化地變禿頭,人工湖開裂長滿雜草,游泳池荒廢多年……
在黨支部領導下,通過5年“品質小區”創建,如今小區煥發了新活力——率先推行智能化小區垃圾分類,“聰明”垃圾箱能識別垃圾主人;在寵物經過的通道,設置“寵物糞便收集點”,回收垃圾箱……老小區變成了“安樂窩”。
從今年開始,沈家門街道將西河社區和新街社區列為“幸福社區”創建示范試點,把創建“幸福社區”與“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結合起來,與建設“美麗沈家門”“全景普陀”結合起來,著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增強城市歸屬感和吸引力。
新街社區是個典型的老社區,但卻“老”而不亂、“老”而不臟、“老”而有序,居民其樂融融。這是因為該社區有個堅強有力的黨組織,黨建引領推動了社區民生、特色文化、志愿服務、硬件提升等工作的開展,從而營造了安居樂業的和諧氛圍。
西河社區通過聚焦民生小事、提升人居安全、構建愛心聯盟等,努力使居民切身感受到“生活便捷舒適、服務無處不在、幸福就在當下”,不斷增進獲得感和幸福感。

新變化之四:筑牢穩定“第一道防線”
蒲灣二區有住戶1000多戶,因沒有物業管理,進出人員較雜,給小區安全帶來隱患。為確保開放小區治安安全,沈家門街道茶灣社區在有關部門支持下,于去年底安裝了8只電子眼,24小時監控小區安全動向,確保居民安寧。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是一項關系著千家萬戶平安、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
黨的十八大之后,除加大科技防控投入,全面啟動居安工程外,沈家門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創新“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社會化服務管理新模式,依托社區“和諧促進工作室”新載體,整合社會資源,強化群防群治隊伍建設,著力編織街道、社區(村社)、網格小組三者相結合的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立體網絡,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筑牢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第一道防線”。
2013年4月,小蒲灣社區“阿根熱線”開通。群眾不跑腿也能解決類似住房漏水、鄰里鬧矛盾等問題,“阿根”盡心盡力為居民解難題。有困難找“阿根”成了小蒲灣居民的順口溜。
近年來,沈家門街道外來創業、打工的新居民越來越多,該街道把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作為社會治安創新和平安建設的重點工作來抓,依照“政府牽頭,多方參與,齊抓共管,綜合治理”的原則,設立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所、社區及相關企業設立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站,配備專管人員,實施“以房管人、以業管人、以證管人”的立體化運行管理模式,強化對流動人口的服務管理。
推廣“海上楓橋”經驗是該街道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又一“殺手锏”。通過漁船編組,建立海上流動人口基礎信息采集網絡,形成集打擊、防控、管理、教育和服務五大功能于一體的海上社會治理體系,使各類海上問題都能迅速得到發現和處理,筑牢海上安全防線,促進平安漁場創建。(文/今日普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