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高寺,位于玉案山脈的三華山白云深處。寺往西北,可至筇竹寺、花紅洞、法華寺、棋盤山;往北可至沙朗洞、天生橋;往西南,可至圓照寺(今已不存);往北可至西華洞、雙石洞、海源寺。

古道由龍院村后石級逶迤登山,山徑磴道在密林中穿行,約1.5公里。
明·劉文征《滇志》載:“妙高寺,在三華山深處,地僻而勢奇。梵宇內外,不事拂拭,自無塵埃。鳥行草中,人見無避。昔蒙詔時廣白僧所建。天順中,有僧于此地參訪歷歷后,其師云:‘汝因緣不在此。云南有三華山,汝試往,遇梅樹,即懸小鐘而擊之。’僧到此,如師言,偶見相監梅忠到此,取鐘擊有聲,悟曰:‘是梅忠也。’遂捐資修焉。”

妙高寺系唐代云南南詔時廣白和尚興建。明天順年間相監(監察御史)梅忠捐資修葺。
清《云南通志稿》載:妙高寺為南詔“蒙氏建,林壑幽奇,棟宇璀璨,不假拂拭自無塵埃。滇中迭遭兵燹,此寺林木獨存。”
妙高寺地處三華山翠峰巖,前則崗嶺合抱,后有屏障回護,泉石清奇,竹樹蔭翳。由于深山藏寺,滇中迭遭兵燹,累次都禍不及寺。

元代達里麻創建龍院村龍華寺,同時修葺妙高寺。明宣德年間,黔國公沐晟偕弟都督公沐昂大修筇竹寺,同時再修妙高寺、龍華寺。
明末徐霞客《滇游日記》載:“妙高寺,寺門東向臨重峽,后倚三峰,所謂三華峰也。三尖高擁,攢而成塢,寺當其中,高而不覺其亢,幽而不覺其闃,亦勝也。”
清康熙年間,修繕妙高寺,云南按察使許宏勛賦《登妙高寺》詩:
車騎紛紛訪翠微,躋攀汗雨不勝揮。
筧來泉水穿廚入,經過云煙繞殿飛。
遠近峰巒環福地,高低花木護僧扉。
一聲清磬心俱寂,徒倚山門笑落暉。
清同治年間,“寺僧不戒于火,致兆焚如”,火災焚毀部份殿宇。清光緒年間維修前殿,中殿后殿僅存石階、石柱墩。民國十年(1921)喇嘛和尚住持妙高寺數年,說修復寺廟,最終無能為力。

1940年,貢嘎活佛駕臨昆明,于妙高寺傳承噶舉、寧瑪灌頂,并傳授《大圓滿徹卻脫噶三虛空會合瑜伽修持法不共口訣》等甚深密法。
妙高寺泉水是昆明眾多可飲用泉水中之佼佼者。取水處位于寺廟內北側,依山建有青龍池。泉水清澈透明,喝一口,有淡淡的甜味,沁人心脾。

妙高寺深山藏寺,古樹掩映,藤蔓蒼苔,環境清幽,是昆明城西北郊著名的千年古剎名勝。恢復開發這座有千年歷史的古剎,將成為昆明西北片區著名的風景名勝。(文/佛教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