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來,蕪湖很多鄉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天藍、地凈、水清、景美不說,基礎設施和城里的差別也越來越小,各地還深入挖掘各自的地方特色,有的做強特色產業,有的做活鄉村旅游、有的堅持文化引路,讓農村更宜居,村民更富裕,鄉風更和諧,這一切都得益于美麗鄉村建設工程。
蕪湖市已建成135個美麗鄉村
建設美麗鄉村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實踐,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統籌城鄉發展的有效路徑,總體目標是建設“生態宜居村莊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的美麗鄉村。
2012年9月安徽省委省政府決定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截至今年,我市共建成135個美麗鄉村省級中心村。目前全市美麗鄉村建設水平處于沿江領先、全省前列的水平,南陵縣在2013年度、2014年度省級考核驗收中連續兩年獲得沿江片區第一名的成績。南陵縣和蕪湖縣獲得“安徽省美麗鄉村建設先進縣”稱號。

美麗鄉村建設的主要內容有哪些?據了解,重點開展的內容包括農村垃圾處理、飲水安全、衛生改廁、房前屋后環境整治、道路暢通、污水處理、河溝渠塘疏浚清淤、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村中綠化、村莊亮化10項,這是目前美麗鄉村建設的“標準版”。如果中心村的基礎條件好、文旅生態資源豐富,還將結合實際拉高標桿予以提升,打造美麗鄉村建設“升級版”。
鄉鎮連城接村,承上啟下,是新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的重要節點,但鄉鎮政府駐地臟亂差問題日益凸顯。2016年,省委省政府把鄉鎮政府駐地建成區整治建設納入美麗鄉村建設范圍。建設內容包括三方面,即治臟、治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治臟主要是重點整治建成區的背街小巷、集貿市場、溝塘河渠、公共廁所等區域的環境衛生;治亂主要是治理亂搭亂建、亂停亂放、亂擺亂占、亂拉亂掛等現象。加強重點在提升建成區交通通達水平,貫通和改善主干路,修繕破損路,完善路燈、通信、集貿市場、文體活動等設施,提升綠化水平。
興業富民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根本目的
產業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根基,美麗鄉村建設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同時,是如何讓村民富裕起來的?據了解,今年我市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美麗事業全面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水平的實施意見》,主要聚力于發展一村一品和鄉村旅游。目前張橋龜鱉養殖、板石嶺竹器加工、煙墩葛飲品、新林紅薯制品、都督茶葉等都很有影響力。建成了官巷村、后沙村、龍山村等20多個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景區景點,打造了春夏秋冬四大類13條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在官巷、中分、萬興、萬年臺等中心村發展了多彩池塘、沙墩農家、春谷人家等150多家精品農家樂。
鄉風文明建設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靈魂
鄉風文明建設對豐富農民群眾精神生活,培育農村文明新風尚有著重要作用。很多地方深入挖掘鎮村文化內涵,將村史、傳說、孝廉文化、飲食文化等特色文化因素植入美麗鄉村建設。如八都何的孝義文化、黃墓的三國文化、靄里的農節文化、中分和澗邊的紅色文化、西河的水文化等。目前,全市已建成了地域文化展示館25個。同時,以美麗鄉村大舞臺為文化載體,拓寬鄉村文化輸送渠道,鼓勵吸引群眾參與,自發組織誠實守信、敬老孝親等喜聞樂見的節目參加表演,變“送”文化為“種”文化。開設巡回鄉村道德講堂,評選好婆婆、好媳婦、文明戶等,用身邊的人講身邊的事,把先進、健康的文化根植到群眾的日常生活中。三是結合地方特色、特產和傳統節日等舉辦桃花節、牡丹節、吟詩節、過小年、鬧元宵等形式多樣的美麗鄉村節慶活動。

農民群眾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受益主體
農民群眾是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主人翁。從規劃的編制到工程施工監督到后期的長效管護,都有讓農民群眾參與進來的機會,每個建設點建設之前,都成立了村民理事會。村民理事會參與建設的整個過程,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南陵縣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推行“議事會”議事、“理事會”干事、“監事會”察事的群眾民主管理機制和“自選、自建、自管、自用”的項目運作機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每年的美麗鄉村考核驗收的村民滿意度測評中,都取得很好的滿意度。
三分建七分管。市財政專項資金從2016年起每村補貼管護經費3萬元,時間期限是三年。同時在積極探索建立美麗鄉村物業管理基金制度,建立市縣財政支持、鎮村補助與群眾繳費相結合的管護資金籌集機制。
美麗鄉村建設有利于推進鄉村產業與經濟發展,促進農民致富增收;有利于挖掘鄉村文化資源,傳承優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質文化;有利于保護鄉村山水生態資源的完整性和連續性,構建綠色鄉村體系,打造生態建設的新亮點。(文/蕪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