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小能量大,創新故事多;“鎮”小夢想大,引領新常態。
從省會杭州的基金小鎮、夢想小鎮,到東海之濱的金融小鎮、漁港小鎮,從浙北平原的光伏小鎮、絲綢小鎮,到浙西山區的紅木小鎮、江南藥鎮……一個個創新能力強、體制機制活、生態環境美、發展勢頭好的特色小鎮,深刻改變著浙江的經濟社會發展格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堅持以“八八戰略”為總綱,在深刻把握浙江發展階段性特征和浙江省情的基礎上,把特色小鎮作為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大戰略,作為踐行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示范地,助推轉型升級、加快“兩個高水平”建設的生力軍,承接全球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先行者。堅持產業立鎮、科技強鎮、旅游興鎮、文化傳鎮,高標準高要求規劃建設特色小鎮,特色小鎮成為浙江著力打造改革強省、創新強省、開放強省和人才強省的重要陣地。

小“鎮”承載大戰略
2015年浙江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規劃建設一批特色小鎮。隨后,2015年6月,包括杭州夢想小鎮在內的首批37個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公布。2016年1月,省級特色小鎮第二批創建名單出爐,包括杭州下城跨貿小鎮、寧波鄞州四明金融小鎮在內的42個特色小鎮入圍。
省委書記車俊到浙江工作以來,十分關注“小鎮”成長,多次到特色小鎮考察調研,提出“堅持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加快建設特色小鎮”工作部署要求,在第十四次省黨代會報告中,車俊同志更是明確提出,要“高標準建設特色小鎮”,并親力親為推動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工作。
省委副書記、省長袁家軍指出,要在特色小鎮的特色亮度、產業高度、創新力度上下功夫,真正把特色小鎮打造成為產城融合的創新創業高端平臺。
在推進建設特色小鎮中,浙江探索建立了一套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推進機制。建立省領導聯系特色小鎮制度,定期聽取情況匯報、為特色小鎮問診把脈,快速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建立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形成了聯席會議辦公室抓總、省級專業部門牽頭、省級相關部門配合、第三方專業機構參與的特色小鎮遴選機制;各部門則根據每個特色小鎮的功能定位、產業特點和發展需求,實行分類指導,提供個性化、專業化的服務;明確各縣(市、區)為責任主體,建立實施推進工作機制,確保規范有序推進。
承載夢想、肩負使命。浙江各地堅決貫徹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因地制宜、扎實穩步推進特色小鎮建設。據了解,除了三批108個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對象(其中兩個已經命名)和兩批64個省級特色小鎮培育對象,全省每一個設區市都在積極培育總數在100個左右的特色小鎮。杭州和寧波均提出,要通過三年時間努力,培育省、市和縣(市、區)三級特色小鎮100個;溫州提出每個縣(市、區)要創建1個以上省級特色小鎮,每個工業大縣(市、區)要謀劃1個制造類特色小鎮;臺州計劃3年建成60個市級特色小鎮,累計投資規模1800億元以上……
今年8月2日,隨著首批特色小鎮的命名和第三批創建對象的確定,浙江產生了三批106個省級創建小鎮、兩批64個省級培育小鎮和首批2個命名小鎮名單,百個特色小鎮“百花齊放”的生動局面大致呈現,并形成了“培育一批、創建一批、驗收命名一批”的有序發展格局。

小“鎮”創造大建制
如何讓特色小鎮這項事關全省轉型升級大局的改革舉措,落地生根、勢成燎原?省發改委主任李學忠說,在浙江,通過獨特的制度設計和政策供給,形成了特色小鎮隊伍大家選、政策大家給、難題大家解、質量大家抓的濃郁氛圍。
在制度供給上,浙江明確將特色小鎮定位為“綜合改革試驗區”,提出,凡是國家的改革試點,特色小鎮優先上報;凡是國家和省里先行先試的改革試點,特色小鎮優先實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許特色小鎮先行突破。目前,“區域能評、環評+區塊能耗、環境標準”取代項目能評、環評,開展50天高效審批試點等一大批改革試點已在特色小鎮全面鋪開。
在政策支持上,浙江先后下發了《關于加快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指導意見》《關于高質量推進特色小鎮建設的通知》等文件,在用地指標獎勵、財政收入返還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各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在根據每個特色小鎮功能定位進行分類指導的同時,整合專項資金,出臺扶持政策。如省經信委全力抓好信息經濟、時尚產業、高端裝備制造和部分歷史經典產業特色小鎮的創建指導,在支持特色小鎮實施智能制造工程、“互聯網+”行動計劃和“四換三名”工程等方面出臺了一批高含金量的政策舉措;省科技廳研究出臺了《關于發揮科技創新作用推進浙江特色小鎮建設的意見》,重點聚焦集聚創新人才、轉化科技成果、打造創業平臺、營造創業生態等方面;省國土資源廳強化要素保障,在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的同時,給省級示范特色小鎮額外獎勵每個小鎮用地指標100畝,并對先行啟動用地指標確有不足的部分市、縣,通過提前預支獎勵指標的方式給予支持。
與此同時,全省11個設區市以及各縣(市、區)也根據自身特點,為特色小鎮“量身定制”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既放大了省級政策效應,又突出了扶持政策的精準性,促進了各種政策紅利在特色小鎮的集中釋放。
在運作機制上,浙江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堅決摒棄“先拿牌子、政府投資、招商引資”的傳統做法,敞開大門歡迎各類建設主體參與特色小鎮建設。在這一理念引導下,國企、民企、外企、高校,行業領軍人物紛至沓來,特色小鎮的建設主體群英薈萃;產業基金、股權眾籌、PPP等融資路徑屢見不鮮,特色小鎮成了各類社會資本爭相進入的投資“洼地”。據統計,今年上半年,78個創建小鎮民間投資297.6億元,同比增長9.1%,民間投資占投資總額的比重為58.2%。金華、衢州和紹興市創建小鎮的民間投資占比分別達到77.8%、77.4%和74.3%。
在競爭機制上,浙江設計了“比學趕超”現場會、年度考核、約談落后等抓手,并搭建了數字擂臺,定期統計、分析、公布主要發展數據,將“實績”作為對特色小鎮建設的唯一考核標準。去年6月15日和今年8月4日,省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還專門約談了兩批15個有效投資不足、產出低效、創新乏力的特色小鎮負責人。去年6月,磐安江南藥鎮在2015年度考核中被列為警告小鎮,成為約談對象之一。“通過約談,我們提高了認識,找準了短板。”江南藥鎮建設指揮部辦公室主任施雄飛表示,約談后,江南藥鎮迎頭趕上,對特色產業占比不夠、高端要素集聚不夠、文化形象建設不夠這三個失分項進行了針對性補強,從而在2016年度考核中被評為優秀,完成了從“落后生”到“優等生”的華麗逆襲。(文/今日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