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的概念最早來源于英國的B&B(Bedand&Breakfast),傳統民宿指將自家的部分居室出租給游客。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民宿也開始進入“互聯網+”階段。2011年,螞蟻短租、小豬短租、住天下等在線民宿短租在國內市場興起。近年來,人們對民宿的關注度不斷上升,并逐漸成為熱門的旅行住宿方式。與此同時,民宿短租行業也在快速發展,《2016—2017中國客棧民宿行業發展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我國大陸客棧民宿僅有3.0231萬家,到了2016年末,總數達5.3852萬家,短短兩年時間,數量增長近78%。
多元化選擇備受青睞
共享民宿之所以日益成為人們出行住宿選擇的方式,在于其為游客提供個性化住宿體驗創造了條件。一方面,游客能以低于酒店的價格入住具有當地特色,配備洗衣、做飯等設施的高性價比民宿;另一方面,除了低價房源外,目前短租房市場也擁有不少中、高檔的短租房源。多樣化的選擇,擴寬了短租房的受眾面,也讓短租房滿足了人們出行住宿的多元化需求。

此外,隨著游客從奔波于著名景點之間、拍照留影買特產的打卡式旅游,到品嘗當地美食、逛市場、走鄉間的追求深度體驗的旅游觀念的轉變,民宿依托當地特色文化和自然景觀,為游客提供了放緩旅游節奏、體驗別樣生活的獨特體驗,是其日益受到認可的重要原因。《2017年上半年民宿旅游報告》顯示,在被問及為何選擇民宿作為休閑住宿落腳點時,有64%的消費者將“民宿具有地方特色”作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民宿本因跳出標準化受到人們關注和喜愛,但不時曝出的亂象,又讓人望而卻步,導致當前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鮮明特點:一面是以莫干山為代表的早期民宿發展區,以超高性價比吸引游客,全年無淡季;另一面是新晉民宿的經營者,尚未找準民宿的定位,客源不穩定,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下舉步維艱的窘境。不過,在民宿的初創、試錯階段,難免會出現一些亂象,但這也對如何規范民宿行業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首先,保障民宿行業的良性發展,為游客提供更加舒心的民宿體驗,還需規范民宿發展標準,加強監管。為了規范旅游住宿行業,國家旅游局發布了《旅游經營者處理投訴規范》《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等4項行業標準,均從今年10月1日起實施。有業內人士指出,此次國家旅游局出臺的國內首個旅游民宿行業標準,從民宿的定義、評價原則、基本要求、管理規范及等級劃分條件等方面對我國民宿行業發展給出了指導性意見。
其次,要完善民宿經營者和租客的信用體系建設。目前,民宿行業的發展只能依靠租客和經營者在在線短租平臺上的相互打分評價來相互監督,但依然難以避免亂象發生。因此,建立一個完善的信用體系非常有必要。有業內人士建議,應推動各方信用體系機構的信息互通,使個人信用系統得到多方融通,讓個人信用有更高更全面的可信度,從而進一步完善民宿短租市場。

此外,也可以借鑒國外民宿發展的經驗。例如,法國政府每5年都會對民宿的經營規模、安全規范及食品標準進行一次評鑒,以此保證民宿業良性發展,并且要求房東為旅客們辦理保險,確保旅客的人身和財務安全;日本民宿有嚴格的審核機制,需要經過得到官方授權的財團法人的輔導、審核,通過認證、登記后才可營業。
當然,規范民宿經營標準,并不意味著要讓民宿像酒店一樣標準化。有人擔心,民宿的裝修風格、審美取向,很大程度上是主人個人風格的呈現,如果以一套標準來進行評分,有失公允。的確,民宿區別于一般酒店的核心競爭力,就在于讓房客可以深度體驗當地民情。但實際上,規范民宿行業標準,是給民宿行業的健康發展撐起的保護傘,而強調個性人文、滿足租戶多元化的需求,則是在規范基礎上,對民宿提出的更高要求。如何既能讓租客體驗當地風土人情,又能讓人住得放心,在標準化與個性化中走出一條兼顧規范與特色的中間路線,應當是目前民宿經營者思考的問題。
作為共享經濟的產物,共享民宿的出現滿足了人們出行住宿多樣化、個性化的選擇;同時,營造良好的民宿發展氛圍,也能收獲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需要市場、經營主體、平臺和監管部門多方努力。(文/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