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長假,蘇州的傳統景區接待量穩中有升、鄉村游與旅游新業態齊頭并進。據蘇州市旅游局測算,8天假期中全市共接待境內外游客687萬人次,同比增長5.05%,旅游收入86.91億元,同比增長10.2%。
吸引游客紛至沓來的,不僅是魚米之鄉的時令美食、豐富物產,更有延續千年的古城、古鎮、古村等歷史文化,以及蘇州城鄉優美的生態和江南水鄉的獨特韻味。
省委常委會專題研究蘇州市工作會議上,蘇州的城市格局、規劃建設水平、生態保護與修復等得到高度評價,省委書記李強指出,要在新起點上,高水平、高品位地推進蘇州的城鄉建設,打造美麗宜居的“人間新天堂”。
讓城市更美,讓水鄉更有韻味,讓人民生活更富足。突出城鄉建設,加快建設富裕文明的美麗宜居名城。這是蘇州肩負的重要使命,也是城市管理者對全體蘇州人民的莊嚴承諾。

城市要更美,以繡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質
全長16公里的蘇州環古城河健身步道在2015年底全線貫通。沿著步道,既可以休閑觀光,也能進行鍛煉。步道還串起了拙政園、盤門等十幾處大大小小的景點,徜徉其中,市民和游客可盡享蘇式慢生活。
這條健身步道圈起的14.2平方公里古城是蘇州發展的“原核”,是2500多年歷史文化精髓的濃縮和積淀。在這個國慶中秋長假里,古典園林門口、歷史街區周邊,車水馬龍、熙攘人群背后,正是蘇州城市之美的獨特吸引和感召。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周乃翔指出,“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至今仍然是蘇州古城最具典型特征的城市樣貌。
粉墻黛瓦、小橋流水更是蘇州獨特的城市標簽和城市記憶。這些是蘇州城市風格品位的靈魂,是培育城市特色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要以繡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質。
提升城市品質,就是要讓城市更美。城市要更美,不是一味地因循守舊、保持不變,而是要堅持理性的系統修復。

今年8月28日,蘇州召開城市總體規劃(2040)編制改革暨“城市雙修”試點工作動員大會。“城市雙修”試點范圍為蘇州市區,在今后的2年內,蘇州將通過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打造“青山清水新天堂”、凸顯“江南水鄉”山水人文特色,改善人居環境,讓百姓生活更愜意。
目的就是以開展“城市雙修”試點為契機,堅持活態保護古城、科學規劃新城,在建設過程中加強對城市的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等方面的管控,讓城市有根有魂、有活力有魅力。
姑蘇之美,在于精致。城市要更美,需要精心打造城市特色,用心琢磨城市建設的每一處細節。貝聿銘先生為家鄉精心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既體現了蘇州傳統建筑風格、又結合了現代創意,是公共建筑的樣本,成為眾多來蘇游客的目的地之一。這樣的樣本參照啟迪我們,要善于運用建筑來表達城市的歷史、文化和氣質,注重延續城市肌理和獨特韻味。
城市要更美,還要推動城市治理方式的變革。城市治理與服務是一門精細活,只有回歸城市日常生活,精心管理、細致服務,城市才會更顯溫度,更有吸引力。以吳中區社會治理網格化“大聯動”等基層創新為特色,蘇州正著手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推進城市治理與服務智能化、標準化,特別是加快正在探索的“城市大腦”建設,讓數據支撐決策,使城市變得更智慧,引領全省乃至全國城市治理方式新變革。
魚米之鄉,一幅“人間新天堂”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文/姑蘇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