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主過世了該怎么辦理?”“本人不在家屬能否代簽?”……面對群眾提出的疑問,工作人員一邊耐心解答,一邊引導辦證村民在授權委托書上簽名捺印。這是浙江義烏北苑街道全力開展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各項工作的場景之一。
截至目前,北苑街道處理農村住房歷史遺留問題3800宗,完成不動產登記受理1000宗,不動產權證發證346宗。
賦予群眾更多財產權利
近日,北苑街道下里角塘村高層公寓安置不動產登記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展開,街道北城工作片和市測繪單位的工作人員正忙著辦理不動產權證授權委托工作。為加快工作進度,街道黨工委委員、人武部長方曉明,北苑國土資源所所長陳小興放棄休息時間來到現場指導工作。
據悉,為加快辦理不動產權證登記步伐,今年我市專門從各鎮街抽出14名青年骨干,經統一培訓后,由市委組織部指派到北苑街道進行為期兩周的進村入戶指導,幫助村民辦證登記工作。
“村民每出租一套房可增加年收入四五萬元。這些套房設施全、房子新、環境好,在此租住的外國人很多。”下角里塘村黨支部書記朱劍鋒說,村里高層公寓以審批宅基地1﹕6的安置宗數置換權益面積上報,落實高層公寓安置148戶286套。
今年75歲的酈大爺在工作人員指引下,分別在高層公寓安置情況登記表和授權委托書全體委托人一行簽了自己和妻子的名字。他高興地告訴記者:“現在家里有8套公寓房,其中兩套用于出租,每年有將近10萬元的收入。”許多村民表示,通過更新改造、破舊立新、新社區集聚建設,如今自己不僅有地方住,而且還有公寓房可供出租,年收入翻了幾番,生活品質得到了極大改善。

讓百姓擁有更多幸福感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集地券”項目建設,不僅可以復墾還田,統籌利用,而且重點破解了農民建房難題,農民自愿騰退宅基地取得置換,賦予了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入市轉讓、有償使用等,盤活了農民住房財產權,農民宅基地權益有了法律保障。
為圓滿完成這張民生工程“試卷”,北苑街道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進行討論研究。同時,針對街道后備資源緊缺的現狀,北苑國土資源所主動牽頭當好參謀,會同街道農辦以及相關單位測繪人員開展深入調查,通過實地核查和走訪,最終選定在青溪老村、前洪義合老村、塘坦老村相關的7個地塊實施“集地券”項目,總面積達198.09畝。
通過半年多時間的攻堅,青溪老村“集地券”項目(一期),復墾面積41.52畝,前洪義合老村“集地券”項目(一期),復墾面積38.69畝,兩個項目均已在8月底竣工通過驗收;塘坦老村“集地券”項目(一期),復墾面積24.47畝,項目設計方案已通過論證,現正在工程招投標;前洪義合老村“集地券”項目(二期),復墾面積8.11畝,設計方案已通過論證,現項目正在立項中;塘坦畈田河“集地券”項目,復墾面積15.3畝,已完成方案設計,正在論證當中;青溪老村“集地券”項目(二期)40畝和塘坦老村“集地券”項目(二期)30畝,以及涉及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村住房歷史遺留問題處理、不動產權證登記等各項工作,街道負責人帶領一線人員正在加班加點攻堅克難,加快剩余舊房的拆除進度,爭取在短時間內完成。(文/義烏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