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是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率先推進農村改革,農村面貌發生巨大變化。
而在杭州,城鄉之別,正在被逐漸縮小現實差距。過去的2016年,杭州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7908元,增長了8.5%,連續13年保持高基數上的快速增長。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10年的2.28︰1縮小到1.87︰1。

數字比較背后,是多年來杭州一整套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組合拳。此前,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趙一德指出,“杭州發展的‘大文章’在農村,農村有巨大的空間潛力。城鄉是命運共同體、生命共同體,必須統籌謀劃、融合發展。”
杭州之“城鄉一體化”,首先在行政格局上的大調整。16年前,蕭山余杭撤市設區,如今看來,融杭發展的蕭山和余杭,已經成為全國此類改革中最成功的地方治理案例之一;及至這兩年,富陽臨安相繼撤市設區,也使得杭州市區面積達到8002.8平方公里,就此成為江浙滬市區陸域面積最大的城市。而四地設區,也給未來杭州邁向國際化城市,在地域和規劃上,留夠想象空間。
杭州之“城鄉一體化”,其次在于獨具特色的“區縣協作”穩健機制。比如,濱江的高新產業發展到一定層級,需要擴建廠房,而自身卻囿于供地、勞動力等“瓶頸”。而今,他們選擇了去郊縣桐廬——像海康威視、富士達、英飛特電子先后有項目“聯姻”桐廬。而在整個市級層面,各地累計到位協作資金20.88億元,累計實施協作項目1322個,總投資288.37億元——趙一德說,“區縣(市)協作是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有效機制,是我市統籌城鄉發展、提升城鄉發展一體化水平的重要抓手。”
杭州之“城鄉一體化”,在于頗具帶動力的產業和交通滲透發展。要輸血,更要注重造血,杭州城鄉一體化發展就是如此。城西科創大走廊西延,一直從西湖區走到臨安區;大江東東擴,在杭州東部的灘涂之地,再起一座制造之城——這種變化,已非表象上的城鄉變化,而是不同地域上生產力的核心變化。另外,“要想富,先修路”的簡單道理,大家都懂——就在明年,杭黃鐵路的開通,將結束富陽、桐廬、建德、淳安沒有高鐵的歷史,這似乎更被當地民眾期待,當然,臨安人民也有了盼頭,杭臨績高鐵的規劃已經完成,屆時,杭州的13個區縣市,家門口都有著自己的高鐵站,也使得杭州真正成為一座“高鐵之城”。
杭州之“城鄉一體化”,在于各城區土地上的自我改造和革新。源于三年前的“三改一拆”,讓杭州騰出許多城市中央以及邊緣的空地,給這座未來欲打造成國際都市的東方之城,有了重新規劃的想象空間。僅以當下而言,聲勢浩大的拆遷,也給更多原住民,帶來改善環境的民生福祉。

杭州之“城鄉一體化”,還在于“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鄉村讓市民更向往”。富陽東梓關新杭派民居早已盛名在外,而更多散落在杭州各地的鄉村,同樣在建設美好,桐廬的荻浦村、千島湖畔的下姜村、新安江畔的桂花村、天目山麓的閩塢村……有人評價說,這里是“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現實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要堅持從國情出發,從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和二元結構的現實出發,從我國的自然稟賦、歷史文化傳統、制度體制出發,既要遵循普遍規律,又不能墨守成規;既要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又不能照抄照搬。
江水又東,錢塘流經杭州境內230余公里,“城鄉一體化”,不在幫扶,更無高下,而是應在新時代背景下,以錢塘江為主軸,高水平打造城市帶、產業帶、交通帶、生態帶、景觀帶和文化帶,共同把之江的“之”字,寫得更優美、更雄厚、更恢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