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文化利民、文化為民。欽堂是建德市唯一的鄉,也是建德最小的鄉鎮,因系欽賜純愛堂名,故稱“欽堂”。近年來,欽堂鄉強力推進鄉村文化基礎建設,不斷更新文化發展理念,農耕文化、紅色文化、校史文化交相呼應,有效激發了農村文化發展的活力。
農耕陳列館,留住土地記憶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以耕讀傳家為代表的通儒文化在欽堂有著豐潤的土壤。年初,欽堂鄉啟動了農耕文化展陳館建設。這間占地只有25平方米的農耕文化陳列館,以“農”字為主題,陳列了50多件農耕工具、農家生活用具、民風習俗用品,再現欽堂獨有的農耕文化。
有農戶從家里抱來幾代人用過的米缸,60歲的郭大伯一次性捐了10件物品,其中有水車、提籃、米缸、油燈、草鞋編織機、風車等,“這些東西現在都用不上了,但放到陳列館里,能讓小孩子知道它們有什么用途,告訴他們咱農民的孩子不能忘本。”
當下,很多農村的孩子都不知道怎么耕種了。建設陳列館,以留住農耕文化記憶的方式,告訴今人和后世,口中餐、身上衣從哪里來,我們欽堂這塊土地上勤勞勇敢的勞動人民是如何創造了輝煌的農耕文明,從而啟迪心智、繼往開來。

革命紀念館,弘揚紅色精神
“在我上完小的時候,聽大人們講過陳懷白同志的革命事跡,當時聽得熱血沸騰。紀念館的建成,可以讓我們很直觀地學習她的光明磊落,公私分明,為革命奉獻,一心為別人,一心為教育的精神。”欽堂鄉退休教師陳斌能激動地說。
陳懷白是欽堂鄉謝田村人,新四軍老戰士,同時編寫教材。解放后,創建上海教育出版社,擔任《語文學習》主編。“死后不要舉行任何形式,遺體供醫學解剖用。”她的遺囑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徹底的唯物主義精神。
陳懷白革命事跡陳列館占地面積60平方米,收集陳懷白同志的生前用品20余件、手稿13份,陳列館內共展出展板19塊,展陳了她一生的主要事跡,已被正式命名為建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校史展覽館,銘記師生恩情
欽堂中心小學創辦于1912年,1950年9月搬到現址,已走過100多年的風雨歷程。學校素以“嚴實”著稱,以“讀有用書、明做人理、立天下志、成棟梁材”為校訓。
走進欽堂中心小學校史館,曾經用過的教具、不同時期的學生證、當年的教學樓,都勾勒出當時坐在教室里上課的場景。校友陳優凡說,“光陰荏苒,當初這些幼稚少年轉眼之間已滿頭白發。母校培育了我們,故鄉哺育了我們,我們帶著母校的溫暖和師長們的教誨,在社會上奔波、跋涉……”
校史者,乃學校之歷史沿革,記載了學校的創設、變遷、發展,是學校最寶貴的歷史檔案,是校園文化的溯源和載體,是學校應該倍加珍惜、傳承永續的精神財富。(文/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