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蘇州城市化快速推進,快速邁入人口超千萬的大城時代。目前蘇州常住人口達到1065萬,城市化率超過75%。城市格局在變,但“城市底色”沒有變。“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至今仍然是蘇州古城最具典型特征的城市樣貌,粉墻黛瓦、小橋流水更是蘇州獨特的地理標示。
對蘇州而言,城市現代化,不僅要有高樓大廈,更要復興味道醇正的江南水鄉,要加快形成現代都市與田園鄉村交相輝映的城鄉發展格局,全力建設一個富裕文明的美麗宜居名城,讓城市更美,讓水鄉更靚。

水是蘇州的靈魂。蘇州市域面積8500多平方公里,其中水面占國土面積的42.5%。自古以來,這里就是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美、因水而名。推進宜居城鄉建設,就要彰顯江南水鄉的生態韻味。結合“263”行動,一場覆蓋全市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城鎮黑臭水體整治,正在讓蘇州的水清起來、美起來。根據規劃,到年底蘇州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將達到80%以上,明年基本消除全市112條城鎮黑臭水體。
宜居,還意味著鄉愁。作為古老的“魚米之鄉”,蘇州人明白,必須精心呵護這塊“金字招牌”,才能有永續發展。連續多年,蘇州以犧牲GDP增長速度為代價,大力推進“四個百萬畝”(百萬畝優質水稻、百萬畝特色水產、百萬畝高效園藝、百萬畝生態林地)工程,挖掘保護傳統農耕文化,保護“魚米之鄉”特色風貌,真正讓這方水土養育的人記得住鄉愁留得住根。
宜居,還少不了對文明的傳承。這幾年,蘇州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群”為龍頭,城鄉文明一體化建設始終走在全國前列,成為全國唯一同時擁有地級市和縣級市“全國文明城市”稱號的地區,力爭2020年實現“全國文明城市”全覆蓋。

宜居,社會治理也要跟上。城市快速發展,新老矛盾錯綜交織,基層社會治理陷入“老辦法不管用”的困境。路在何方?蘇州提出,讓城市發展和基層黨建同頻共振!放眼蘇州,商務樓宇、商圈市場、產業園區等各類新產物,既見證了城市的發展,也成為蘇州黨建創新的“結晶體”。目前,全市4萬多個黨組織、55萬余名黨員,約80%集中在城市。
推動城鄉建設,落腳點是讓人民生活更加富足滋潤。今年3月,蘇州制定出臺關于聚焦富民持續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十條意見,并排定富民增收“時間表”:到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居民收入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在今年達到1萬元基礎上,繼續保持與城鄉居民收入同步增長。持續增加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制定評價指標體系,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水平;在去年所有經濟薄弱村穩定性收入超過200萬元的基礎上,按照“扶上馬、送一程、高質量”要求增強造血功能。一幅現代版“姑蘇繁華圖”正在蘇州大地徐徐展開!(文/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