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特色小鎮建設已經成為勢頭強勁的產業風口,為經濟建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專家表示,在特色小鎮的建設中,不能盲目拆老建新,或者盲目蓋高樓大廈,應依托原有產業優勢、歷史人文積累和獨特資源稟賦,形成獨具特色的發展模式。
近年來,一些地方所謂的城鎮化和特色小鎮建設,就是大拆大建、拆舊建新,不惜以畸形的“經濟繁榮”毀掉先賢留下的歷史文化遺存。此前據媒體報道,河南商城在舊城改造中,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南街民居”整體拆除,便是典型一例。

眾所周知,古街區、古村落和古民居等,是我國優秀文化遺產,它集歷史、文物、藝術、文化、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于一身,承載了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因此,每一個能夠保留下來的文化遺產,都有著厚重的文化支撐和延續。然而,一些地方重經濟、輕文化,重經濟發展、輕文物保護。有的省市文保單位讓位房產開發,古建筑被經濟利益所裹挾;更有甚者,為了所謂的特色小鎮建設和開發,不惜對古街區、古民居和古建筑進行毀滅性拆除,這是對歷史文化的破壞。
一些地方熱衷于拆舊建新,源于當今社會的物欲橫流,更源于文化價值的沉淪。人文精神的缺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不夠,使人們對整個歷史文化的感悟減弱;精神的物質化和文化的沙漠化,不但影響歷史文化的傳播和接受,也反過來影響了歷史文化本身。泛物質化思潮和功利化浮躁心態,嚴重削弱了人們對文化價值的向往和追求。
特色小鎮建設首先應尊重歷史特性,繼承有形的歷史遺跡,防止淪為標準化的、缺乏特色的、少人性化的單純物質空間。同時,尊重小鎮現有格局,不能盲目拆老街區,使原有的老街失去了特色。特別是,不能盲目追求“高大上”,大搞“無中生有”。畢竟,我們需要物質的特色小鎮,更需要文化的特色小鎮。生活空間本來就該是連續的、歷史的、具有豐富多樣文化價值的,不應該被抽象的、不連續的、標準化的經濟空間抹平和取代。(文/甘肅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