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縣三堂鎮綜合文化站站長李玉龍,歷時七年走村串戶,收藏各類舊物件千余件,幫助當地政府建成了太和縣首家以民俗農耕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勾畫出近百年來淮北平原民俗文化和農耕文化的發展軌跡。三年來,三堂鎮民俗農耕文化博物館已吸引兩萬多人前來參觀。
漸行漸遠 曾經的民俗與農耕文化
作為一名鄉鎮文化站的工作人員,李玉龍對農村使用的傳統農具很感興趣,也喜歡打聽鄉間的故事、傳說等。
2010年的一天,李玉龍到一個村子走訪時,聽到幾個孩子在背誦課文,“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你們知道這首詩的意思嗎?”李玉龍問道。幾個孩子聞言紛紛點頭,但誰也說不上來木蘭織布時所用織機的樣子,因為從未見過傳統的木質織機。
聽了孩子們的話,李玉龍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阜陽市地處淮北平原,農耕文化源遠流長。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傳統的民俗和農耕生產生活方式漸行漸遠,甚至出現了斷層。
“當暑理絺服,持寄與行人。”“絲細繰多女手疼,扎扎千聲不盈尺。”李玉龍認為,這個斷層的存在不僅讓很多古詩詞變得難以理解,而且讓艱苦奮斗、勤勞樸實等農耕文化的精髓無法傳承。
為此,李玉龍自掏腰包2萬多元,利用閑暇時間走西村串東村,發現木犁、獨輪車等老物件就購買下來,保護收藏。

1500余件舊物 勾畫出歷史軌跡
李玉龍的搜尋工作得到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他們決定建設一個以平原農耕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搶救性地收集、存留和展示傳統農耕民俗文化遺物。
2013年開始,三堂鎮號召全體黨員干部捐獻家中的老物件,文化站專門組織工作人員深入各村搜集相關物品。
2014年,三堂鎮民俗農耕文化博物館建成,該館展廳面積260平方米,儲藏室80平方米,當時有展品300多件,包括農耕器具、糧食生產加工儲存、炊事飲食、紡織刺繡等20多個種類。
“淮海戰役時,淮北地區農民給解放軍運送補給就是用這種車子,當時叫做紅車。我們發現時它就在村民的老屋里,一旦老屋拆除,它就會毀掉。”指著一輛獨輪車,李玉龍對記者說。
這幾年,李玉龍向村里跑得更勤了,目前三堂鎮民俗農耕文化博物館收藏的民俗農耕舊物件已達1500余件,較為完整地勾勒出近百年來淮北平原民俗文化和農耕文化的發展軌跡。
三年時間 兩萬人來博物館尋根
“這些老物件不能簡單地收藏起來,還要展出,通過這個平臺讓更多人去了解先輩的生產生活狀況,進而激發他們對本地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李玉龍和同事利用節假日、雙休日等,將博物館免費向社會開放。
剛開始,參觀者主要是學生和機關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人數雖然不多,但是反應良好,“展品外觀并不華麗,但求真求實,原汁原味地反映出傳統農耕風貌,參觀后我感覺找到了自己的根。”
慢慢地,太和縣城及周邊縣市的市民也開始來此參觀,人數越來越多。截至目前,參觀總人次已達兩萬多。(文/中安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