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學習十九大精神,助力強國夢,大堰鎮后畈村黨支部書記董善漢和村干部們油然而生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并表示,要努力履行自己的職責,做出應有的貢獻。
后畈村地處大堰鎮建成區,早些年發展并不起眼,但如今,經過近兩年的奮起直追,不僅村子建設抓上去了,環境品質和鄉風文明也在日漸提升。不少游客現在到了大堰就必須要到后畈走一走、看一看。

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重點村
今年,大堰鎮被列入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省級樣板,是全區唯一一個省級樣板,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要求更嚴、標準更高。作為鎮建成區內中心村落,后畈村是今年的小城鎮整治重點區域,圍繞大堰鎮建設“詩畫江南韻味的鄉愁小鎮”定位目標,該村快速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加強環境衛生整治,優化整村功能布局,面貌得到飛速改善。以前臟亂差的面貌再也看不到了,入目之處皆是潔美的道路、弄堂、庭院、道地,進村的為民路逐步打造成一條特色的花香弄堂,原本閑置的祠堂、舊房等,現在已經打造成小城鎮一號館和農創館兩個特色文化展館。小城鎮一號館展示了一套獨一無二的“土木三十六計”工作法,主要集聚大堰干部群眾在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過程中形成的建管智慧,比如“停車點穴位”“綠地+主題”“本土主角模式”等,每一條都顯示了農村干部群眾樸素而不失特色的建管方法。而農創館則分別以“石木磚瓦”“縫繡女紅”“銅錫鐵器”“鋸箍畫染”4個展區收集展示了本土匠人手作、民用老物件等,稱得上是一個小型的文化博物館,為大堰小城鎮整治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有“顏值”,更有“內涵”。
磚瓦鋼罐藝術村
在村莊建設過程中,面對有大量廢棄的磚瓦鋼罐,村民們用自己巧思妙想的改造,讓這些“廢物”搖身一變又“活”了過來,更成了網紅。如,破水缸重新切焊做成了“瓜瓞綿綿”,酒缸蓑衣做成了“鐵犁牛耕”,廢瓦片做成了“鶴鹿回春”,還有“下沙月色”“鴛鴦戲水”……每一件都是村民就地取材,自己設計親手制作,看過的人無不稱贊。現在的后畈村,已成了當地有名的磚瓦鋼罐藝術村,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來。

文明風景示范村
近日,大堰鎮“連山堰情”文明風景線啟動儀式舉行,該風景線串聯了南溪至張家6個村,后畈就是其中之一的文明風景示范村。“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光是環境面貌好起來還不夠,我們老百姓的思想素質也要提高。”董善漢這樣告訴筆者。
瘦瘦高高的董善漢,慣于踏實苦干。這兩年,他帶著村班子抓建設,帶著后畈村逐步實現“后來居上”,沒有忘記農村建設要“內外兼修”,不僅抓硬件配套設施建設,更注重于提升農民素養和鄉風文明水平。在基層治理工作中,后畈村依托“民約村治”,讓村規民約成為了自治“小憲法”,村里有“8090”民約體驗墻、“5060”幫幫廣場,更是讓村民的村規民約意識入腦入心、外化于形,他們自覺參與文明治理。一些游客連夸,后畈村的面貌一天比一天好,真正地從“面子”美到“里子”。(文/奉化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