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嶺雨林老屋酒店改造項目黎苗風情小鎮霸王嶺位于海南島西南部昌江縣境內,是海南省面積最大的林區,也是規劃綱要首批17個重點景區之一。雨林老屋酒店位于海南省昌江縣霸王嶺山腳下,原來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青石結構職工舊住房、舊廠房。
霸王嶺林業局委托九源國際海南分公司通過設計改造后,打造成一家集黎苗風情、森工文化為一體的森林旅游度假酒店,設計充分體現節能、環保。酒店擁有24棟青磚灰瓦的墅式院落,每套房都配有獨立庭院、溫泉泡池等設施。融和“霸之林、王之木、奇之石、溫之泉”同時也拉開了霸王嶺旅游風情小鎮建設的一個序幕。
改造前的原來樣貌殘破如舊此處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青石結構職工舊住房和舊廠房。房屋的破敗,街道的凌亂,如此臟亂差的一個環境怎么都無法跟日后那個集黎苗風情、森工文化為一體的森林旅游度假酒店掛鉤。
改造后的風情小鎮
修舊如舊
雨林老屋酒店改造按照修舊如舊的規劃改造思路,通過修復、加固、重建、保留手工痕跡,營造農家院原生態的建筑風格。
房舍分為三排,最邊側是一條直接通向前廳的石板小道,兩旁是蔥郁的綠色植物,還有翠竹;一套一個院落,進入院子都是打開半人高木門。
夜晚的林蔭小道,這是中間一排的房舍,有起高的陽臺,都是獨門獨戶的小別墅構造。
院落各有不同,有石板鋪的小道,散落各處的鵝卵石,石桌、竹子,設計中充滿意境。進入小院內,有樹有石凳,到了晚上還有射燈,讓人感覺到非常寧靜。
到處是充滿設計感的景觀,大多是生活常見的物品,稍作加工便成了藝術品,石頭、木頭構成了景觀的主元素。整個基調很讓人放松,外觀上給人感覺既時尚又古樸。
安縵法云度假酒店大隱隱于市一樹一菩提一花一世界靈隱寺旁的低調奢華全球頂級的小型精品(Boutique)度假村集團之一)是Amanfayun阿曼集團在國內開的第二家度假酒店。Amanfayun藏匿于的山谷風景如畫,四周圍繞有靜謐的茶園、天然林、別具風格的小村莊和五大佛教朝圣地之一的靈隱寺,擁有無可比擬的自然風景和獨特的地理位置。
法云古村法云古村是曾經最接近紅塵的地方,是香煙縈繞的佛門圣地,當年山上布滿南朝三百六十寺時,道濟就已人聲鼎沸。在村民搬遷之前,這里曾是茶農的居所。有七大寺廟蜿蜒圍繞在古村周圍,由此塵世籠蓋上了一層香火之氣。
古村中的民居大多是兩層坡頂的建筑,黃泥、秸稈夯筑的土墻,上覆層層棕片;石砌房基墻的外圍,扦插花木作籬。
但是在“城市”與“文明”的選擇中,中國每年消失得自然村有八十到一百個。大量的年輕人到城市務工,撤并農村中小學導致父母外遷陪讀,這樣的情況自然而然地導致了農耕效率的底下,農業凋敝,唯有老人們愿意呆在村子里,自然村陷入了一種不亡而待盡的狀態。對于具有千年文化的禪意古村,安縵法云的設計師JayaIbrahim這樣說:“這個村子已經很美了,所以我要做的,只是盡量保持它原來的樣子”。
杭州安縵法云酒店現貌低調奢華安縵由AdrianZecha創辦,最初是為了讓尊貴的賓客能夠置身遠離煩囂、環境優美的度假村享受愉快,享受不被外人打攪的私密假期,體驗其親切周到的服務。而所有的安縵酒店都具有某些特征——一個優美的自然環境,豪華設施,獨特的服務和小規模的客房以保證隱私不受打擾。當地特色的素材被用于酒店的裝飾,反映了周邊自然環境和地方傳統文化元素。
安縵不僅僅依山傍水,更有歷史典故和隱士筆墨作為支撐。除此以外,廟宇的祥和寧靜與中國茶道的照相輝映,讓安縵法云變得別致典雅,更像是一個傳說。富貴人家越發愿意返璞歸真,追求自然,享受生活。安縵則像是圓夢的承載體,這樣的美園不知道以后會不會存在。
安縵的官方網站說:“我們并不認為我們是完美的。完美的酒店從未建造過,將來也不會有。正如甘地Gandhi所言:許多創意永遠不可能實施因為他們懼怕不能實現。”
陽朔云廬精品酒店泥磚房變身村舍之中不變的是泥墻,留下的是經典“云廬”位于從廣西桂林到陽朔的半途,是一間深藏于漓江沿岸好山好水之間的精品生態酒店。基地是當地一個自然村中幾戶人家的多棟老農宅。項目便是從老農宅的改造開始,逐步梳理宅與宅之間的空間、并將一棟老宅拆除、擴建為餐廳和客人可聚集的場所。作為這里本土民居特色,不得不提到的就是這里的泥磚房。泥磚房從古代就有,一直到了改革開放時期,火磚興起后,慢慢地才沒有人再起這種房子了。
也就是從那時起,桂林人慢慢開始推倒泥磚房,建起了鋼筋水泥樓房,泥磚房漸漸成了一種貧窮落后的象征。到如今還在使用的泥磚房,不是給家庭經濟困難的老人家住,就是飼養各類家畜或放雜物。現在存留下來的泥磚房,時間最短的已有三四十年,有些已經兩三百年了。
泥磚又叫土磚、水磚。泥磚房下面是用石頭砌的墻基,防潮,上面覆瓦。泥磚很厚,耐用保溫,所以砌成的房子冬暖夏涼。泥磚房窗子很小,前面一扇門,后面一扇門。
2012年,有人找到楊福修和其他房屋的主人,把共屬6戶人家所有的7幢泥磚房(每幢3空),以每幢20年24萬元的價格租了下來,說是開酒店用。3年過去了,泥磚房子被改造成現在的云廬精品酒店,并開始正式對外營業,驚艷出世。
以新舊共生的手法,融入鄉村畫境,在傳統的建筑中融入現代生活方式,建筑師借助空間展開與建筑的對話,讓整個酒店呈現出空曠閑適、自然詩意的意境。設計采取一種對當地文化和周圍村民的尊重和謹慎姿態,規劃與景觀設計在最大程度上融入了村落結構,在周邊不另設圍墻或其他防護設施。在不破壞原外觀的前提下,老的夯土建筑被改造為符合當代生活品質的酒店房間。新建的餐廳則用了一種更為低調的建筑語匯,以變截面鋼結構和玻璃中軸門窗系統與毛石外墻、炭化木格柵、和屋面陶土瓦形成一種材料對比,新老建筑形成的空間對話和延續感則是維系外來(酒店)與本土(農村)自然共生的基本法則。
冬暖夏涼,是泥磚房特有的屬性,遠離空調,在崇山峻嶺中感受大自然的溫度。
新建的餐廳,通透而敞亮,自然村古樸的風格在整個建筑的內外保留著,使用了極為低調的建筑語境,為酒店創造了獨具一格的魅力。在改造中,保留了原建筑的木結構、黃土墻、坡屋面及頂上透光的“亮瓦”。
墻上的青苔,飽受風雨的摧殘,有種越殘越美的意境。在室內設計和客房的改造中,依然遵循了自然共生的法則。為了不影響依山傍水的好風景及與老村落的協調,低調的新建餐廳為一層樓高的坡屋頂建筑并盡可能地降低了尺度,而室內空間在滿足了空調等功能需求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提升了層高,與建筑呼應,讓空間明快、簡潔、流暢。
原有農宅的室內雖然久經歲月的風雨而顯得破舊,但卻不失空間上的趣味,典型的一棟青瓦黃土磚屋為三開間,中間為二層挑高的廳堂,兩側各有四小間房,二層為雜物儲藏用。
在功能上一層的廳堂保留并設有吧臺、沙發,是客人小聚的社交空間,客廳的兩側各有一間客房,廳堂中增加了通向二層兩間客房的樓梯。在材料的運用上,選擇了素面水泥、再生老木、竹子和黑色鋼板,力求遵循樸實、自然、簡單的原則。改造后的室內,極簡的墻面,與古樸的原有建筑形成了唯美的對比,體現了生態建筑的理念。室內的改造非常注重空間、光影、材料、意境等元素的融匯與穿梭。
為了體現生態建筑的理念,選擇古樸環保的生態材料,素面水泥、再生老木、竹子等,自然唯美的意境在空間展示。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