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飛檐雕柱。
紅漆的大門,鏤空的木窗,斑駁的青石板,
世事的不斷變遷如流水般逝去。
可這些佇立風雨中千年的建筑民居,
依然記錄著歷史的呢喃。


中國的民居建筑,是家的象征,
更是中華文化傳承的根本所在。
與廟堂建筑作為一門顯學不同,
民居在歷代都受到學者們的忽視。


白墻黛瓦,淡墨輕嵐,
舊時尋常巷陌間,
綠水輕舟已惘然。
這是吳冠中筆下的舊時江南。

近現代以來,
建筑師們漸漸意識到中國民居建筑的價值,
對民居的研究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今年春節,
一組浙江農村回遷房的組圖就火遍了大江南北。

富陽場口鎮東梓關村,
一個恬靜、悠閑、安然、自足的江邊小鎮……
有著與城市全然不同的靜謐,
隔著或墨綠或淡綠的隔離林與農田,
遠遠的一片白色建筑如畫卷立在其間。

陶淵明說: “戶庭無塵土,虛室有余閑”
白居易說: “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臺”
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書,
等待著我們去認真翻閱它、品讀它。
浙江富陽的回遷房僅僅也是中國民居的冰山一角。

穿過千年的歷史,
搜尋塵封的記憶,
走進一個個古老的房間,
體驗那一個個生動的故事,
輕摸,那一幅幅泛黃的書卷,
默默沉浸在 逝去的時光里。

對于我們后世的人來講
這些沉睡在歷史長河中的點點滴滴
印刻著一些時代印記的符號

吳冠中筆下的舊時江南,
白屋連綿成片,黛瓦參差錯落,
曾經是尋常巷陌,
多年后卻是很多人記憶中,
永遠回不去的故鄉。

緣分總是來回兜轉,
總會于千千萬萬人之中,
遇見屬于我們所遇見的故事,
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
踏入千年民居,
言已盡,心已靜。
(文/民宿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