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雍仲林寺又稱熱拉雍仲林,是西藏著名的苯教寺院,由苯教大師達瓦堅贊于1834年創建。因達瓦堅贊學成于曼日寺,故雍仲林寺修習經典的內容和方法均仿效曼日寺并作為支寺存在。后來,雍仲林寺不僅繼承了曼日寺的傳統,并建立了自己的經院哲學系統以及完整的教育體系,使其發展一度超過了曼日寺。
深山中的寧靜古寺
雍仲林寺依山勢而建,寺廟南面是滾滾東流的雅魯藏布江,與中尼公路一江之隔,著名的達竹卡渡口離寺廟不遠,通向藏北、青海的公路由此延伸;北面緊靠維拉杰桑山,山腰間有瑪尼堆和修行洞。山壁上有一塊巨大巖石,信徒對此巖倍加推崇,聲稱是維拉杰桑護法神之居地。
從達竹卡渡口驅車半小時,崎嶇的山路,讓前往雍仲林寺的行程變得艱難。為了讓僧人潛心修行,苯教的寺廟多建在比較偏僻的地方。交通不便,阻擋了眾人的腳步,卻為寺廟帶來難得的寧靜與清幽。


苯教——扎根藏區的本土宗教
苯教,俗稱"黑教",是根植于西藏遠古時期的一種原始宗教信仰,起源于人們對自然萬物的敬畏與崇拜。佛教傳入西藏之前,全藏區都盛行苯教,其影響遍及整個雪域高原和周邊地區,包括跳神儀式等西藏許多的傳統文化都可以追根溯源到苯教。

苯教遭遇佛教——碰撞與融合
公元7世紀,扎根雪域的苯教遭遇佛教傳入的挑戰。墀松德贊時期,興佛抑苯的政策,使佛教在藏族社會不斷壯大,最終成為藏族人的主要信仰。在西藏,兩種不同宗教,相互碰撞,也相互融合。融匯了部分苯教的文化與儀式后,帶有濃厚地域特點的藏傳佛教逐漸成型;而苯教也吸收了大量佛教內容,形成自己的學經傳統和學位晉升制度。
雍仲林寺:一座苯教代表性寺廟
單從重要性來看,苯教中的雍仲林寺相當于藏傳佛教中的大昭寺。由于苯教信眾如今多生活在那曲、昌都以及四川的藏區等地,大多數信徒都選擇在冬天農閑的時候來到位于日喀則的雍仲林寺。在夏天來的人較少,寺里的大殿都被鎖著;但只要有信眾來朝拜,僧人們都會為他打開大殿。
除了虔誠的信眾,來到雍仲林寺的人并不多。僧人們每天生活的主要內容就是學習苯教經典。作為苯教最重要的學經院之一,雍仲林寺的學經制度格外嚴格,能在這里取得學位,對于苯教僧人而言,不僅是認可,更是榮耀。

雍仲林寺坐南朝北,以杜康大殿為中心,由7個康村(寺廟的基層組織)組成。寺院中珍藏有兩部苯教大藏經《甘珠爾》和《丹珠爾》,分別藏在東西兩側的藏經殿里。大殿的正廳里面是佛殿,殿內主要供奉有約8米高的銅質鎏金度母卓瑪像、金剛杵普巴佛、苯教祖師辛饒彌沃像;還有約12米高的銅質鎏金勝利佛和曼日寺創建人良美大師、雍仲林寺創始人達瓦堅贊的鎏金銅像。
從杜康大殿拾級而上為環形垂廊,其東、南、西、北分別是僧人的“修行室”;保存珍貴法器的“內庫”;供奉佛像的“佛堂”;收藏歷史經版的“印經版藏室”。雍仲林寺的重要殿堂通追拉康,位于寺院東北側,殿內供奉的5座靈塔,“文革”時全部被毀,現已將其中最大的達瓦堅贊塔修復,殿內繪有壁畫:中央壁上繪有達瓦堅贊畫像,四壁繪有辛饒彌沃的千佛像。

寺院西北側為竹康(修行殿),主要供奉護法神和一座達瓦堅贊銅鍍金小靈塔。雍仲林寺內從左到右的萬字紋,是苯教特征的標志,稱之為:“雍仲”,圖案與格魯派的金剛杵意義相同,象征“堅固不變”。所以,雍仲林寺的建筑、法器及本教祖師像前等處都有字可見。
苯教文化,傳承中發展
遠離塵世的打擾,雍仲林寺保留著屬于寺廟的寧靜。僧人們看似簡單重復的生活,卻傳承著藏地最原始的文明。隨著時代的變遷,苯教同樣期待著發展與革新。請記得,除了佛教,在西藏還存在著另一個歷史悠久的宗教——苯教,記錄著藏地的古老文明。(文/佛教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