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色小鎮的建設方案中,文化旅游是繞不開的話題。近日,2017年廣東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中山分會暨中山市社科學術年會之五“文化旅游與特色小鎮”會議在中山召開。
不少發言代表都提到特色小鎮建設要與地方特色文化結合在一起,要有文化定位和引領。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章揚定表示,中山的人文氣息濃厚、產業特色鮮明、生態環境優美,積極融入全域旅游的規劃格局,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特色小鎮發展實踐走在全省前列。

特色小鎮建設要注重策劃先行
目前,中山市有古鎮鎮和大涌鎮入選全國特色小鎮名單;小欖菊城智谷小鎮、古鎮燈飾小鎮、大涌紅木文化旅游小鎮三個項目入選廣東特色小鎮名單;此外還有18個市級特色小鎮在推進建設。作為推動鎮域經濟轉型升級的抓手,中山的特色小鎮建設正如火如荼地展開。
對于特色小鎮建設,廣東省文化學會會長、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明華認為,特色小鎮的選址必須具有綜合優勢,其中,產業基礎、旅游特色、交通條件、周邊人口密度、有無商業價值等非常重要。
李明華說,有些特色小鎮的規劃雖然是由知名大規劃設計機構制作,但缺點也十分明顯,投資人無法據此落地,或者落地了也無法運營。這可能是做規劃只是為了獲得批準立項;或者規劃設計部門由于業務和知識的局限,不能在特色小鎮的規劃中賦予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準確的產業定位,更不能提供商業計劃和盈利模式。
“策劃比規劃更重要,特色小鎮的建設應該是策劃在先、規劃在后,策劃的比例高于規劃。”李明華強調。對此,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郭湘敏持有相同看法,在他看來,策劃對應的就是IP概念,原創性的IP是文化型特色小鎮營建的靈魂。

“當前文化型特色小鎮文化特色的營造要么過于平淡化和同質化,要么趨向沿襲和復制。而IP作為一種強調獨特性的文化符號,恰恰需要突出本土意識,應盡量從本土發掘而不是從外地移植文化內容。”郭湘敏說,文化型特色小鎮對一個IP的開發,要從表現形式、人物設定、故事構架等方面入手,通過優質的呈現形式和新穎的故事,衍生出一系列相關的IP產品,增強品牌沖擊力和使用黏性,拉動文化型特色小鎮的“粉絲經濟”。
文化是燈飾產業的獨特資源,而燈飾設計是文化的力量,源遠流長。古鎮建立燈文化博物館、舉辦燈光文化節,就是以燈飾文化為切入點,為產業和城市注入更多的文化內涵,以展覽營銷帶動產業文化和休閑旅游。追尋中山特色小鎮發展軌跡,可以發現中山的特色小鎮位于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區域;小鎮以特色產業為主,文化、科技和互聯網融入尤其突出,遵循產城融合理念。
“對旅游特色小鎮來說,旅游是展示形式,文化魅力才是核心內容。特色小鎮的核心是產業立鎮,產業才是小城鎮發展的生命力。”梁士倫說,特色小鎮是為補齊過去過于側重經濟發展而忽略城鎮建設、生態保護、文化提升、公共服務等方面短板的一種城鎮建設模式,提出小鎮宜游本質上是為了改善人居環境。只有具備旅游條件的特色小鎮才應當發展旅游特色小鎮。(文/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