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湘江北段的望城境內,分布著靖港、喬口、新康、銅官、書堂、丁字等古鎮,各鎮相距均在10公里以內,統稱為湘江古鎮群。這些古鎮因水而興,在歷史上曾盛極一時。
銅官古鎮
一脈湘江古鎮群,半部湖湘文化史。
在這里,每一腳都會踩著文化。自有人類活動以來的每一次風云,這里似乎從未缺席。
新石器時代,先民活動于團頭湖;殷商,青銅器大量使用于新康;春秋戰國,屈原作《九歌》于湘江;漢代,賈誼上喬口入長沙為王師;三國,關羽屯兵銅官對峙東吳呂蒙;隋唐,尉遲恭奉旨督建丁字古廟;晚清,曾國藩靖港之役開啟湘軍新時期……
去年以來,湖南省旅游發展委員會力推以“錦繡瀟湘”為品牌的全域旅游基地建設,作為湖南旅游文化風情特色小鎮之一,沉寂多年的湘江古鎮群開始重煥生機與活力。
“到靖港尋古、到喬口吃魚、到銅官玩陶、到新康看戲、到書堂潤墨、到丁字賞石。”湖南省旅游發展委員會主任陳獻春介紹,湘江古鎮群正在建設為湖湘文化展廳、湖南旅游客廳、全國古鎮旅游知名目的地。
一條湘江流淌萬年,一線古鎮可讀全域。

靖港到江南水鄉去尋古喬
東瀕湘江,南臨老溈水,靖港因唐代大軍事家、兵部尚書李靖屯兵于此而得名。曾國藩曾經長期在這里操練水軍,因而這里也是“湘軍”的發源地。
“船到靖江口,順風都不走。”因水運發達,清末民初的靖港,就有“小漢口”的美名,曾為湖南四大米市之一、省內淮鹽主要經銷口岸之一,日停船只千艘,上通岳陽入長江,下至廣西,一度成為湖南除長沙外第二大商貿中心。
如今的靖港,還保存著“八街四巷七碼頭”,有數十處古商鋪、作坊、會館、廟宇和遺址,原臨河所建房屋均為吊腳樓。著名主持人汪涵在自己的《有味》里說:“我在靖港的那些師傅和朋友們,都很少說話,只是默默地生活,享受陽光和各種氣味。因為他們,以及他們手上的小物件,這種表達慢慢有變成文字的可能,木匠、墨工、折扇坊、油布傘、竹林、河流這些,都會比一個人更為長久地活著,它們比其他復雜的東西,更值得去記錄。”
一條麻石老街串起一排老房子,古戲臺正聲情并茂地演唱著花鼓戲,蜿蜒的小河邊柳枝垂岸,水上停泊著幾艘烏篷船,岸邊住著一群在城市邊緣堅持著自己生活節奏的人……清減了商貿的繁華,靖港更有一種江南水鄉的韻味。

喬口到千年漁都去嘗鮮
從長沙市區驅車1個小時,便可以抵達望城區喬口鎮。走進湘江之濱的這座千年古鎮,仿佛來到了水的世界。三面環水的喬口,柳林江蜿蜒淌過,團頭湖如明珠鑲嵌其中,大大小小的水庫池塘星羅棋布。
“長沙十萬戶,喬口八千家,朝有千人作揖,夜有萬盞明燈。”喬口自古繁華,有“漁都”的美譽。湘江下游、洞庭湖南邊的發達水系,孕育了這里豐饒的物產,有白魚、匙吻鱘、閘蟹、南美北對蝦、龍蝦、珍珠等多種水產。
來到喬口“漁都”,得嘗上一口美味鮮魚。喬口的魚,以“品種多、肉質美”名滿瀟湘。草堂魚雜、漁都火焙魚、爽口魚皮……一桌美味的“全魚宴”令參加活動的人大嘆過癮。
美味入口,還有美景入眼。“團頭湖四十八咀,如果葬得起,代代有人在朝里。”團頭湖是長沙地區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水域面積達8800畝。這里四季風景宜人,南部群山綿延、林巒攢秀,湖內碧波蕩漾、水天一色。
團頭湖歷史悠久,有16處文化遺址,15處窯址,現存有新石器時代大量磨制石器和陶片的古遺址群,距今有3000年以上歷史,是迄今為止有歷史記載“長沙郡”最早有人類活動的地方。

銅官到盛唐陶都去玩泥
“古岸陶為器,高林盡一焚。焰紅湘浦口,煙濁洞庭云。迥野煤飛亂,遙空爆響聞。地形穿鑿勢,恐到祝融墳。”
佇立長沙銅官窯窯址區,面對廣袤的窯址廢墟,讓人依稀回到了盛唐,窯火在熊熊燃燒,一排排的彩陶從這里走向世界各地。
“十里陶城、百座龍窯、萬名窯工。”銅官,因陶瓷而立世,也因陶瓷而著名,是中國五大陶都之一。唐代海上陶瓷之路的開辟,長沙銅官窯功不可沒。
唐代制瓷名窯林立,南有以浙江越窯為代表的青瓷,北有以河北邢窯為代表的白瓷。長沙銅官窯另辟蹊徑,以彩瓷而崛起,遂鼎立三足。當時,銅官窯遠銷東亞、南亞、西亞地區,最遠抵達非洲東北部,被譽為第一個外銷型瓷窯。釉下彩的創燒及普及,也讓銅官窯在中國陶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頁。
位于古鎮蔡家坡段“雞窩寺”的外興窯,歷經千年仍然窯火不熄。長達56米,頭枕九峰山脈,尾戲湘江余波,這座古窯已成了古鎮的“寶貝”。
如今的銅官街是一條手工作坊街,以陶藝陳列為主,你可以在這里近距離欣賞陶藝大師拉坯制陶,還可以和家人小試身手,親自感受銅官古窯的魅力,領略傳統陶瓷的精美。
新康到江南戲鄉去聽曲
溈水出寧鄉溈山經望城入湘江,瀕江幾十里散漫沖積,形成大片肥沃洲土,這就是新康。它有一個很雅的稱號——“戲鄉”,以皮影戲和花鼓戲聞名于湖南。
自古以來,新康就是湘江流域的商業重鎮,是湘江下游主要鹽茶、竹木經銷商埠。湘江上南來北往的船只,還有從溈水、漮水下來的船只,只要往老鎮上一停,船工們必到街上喝酒聽戲。
清朝末年,老鎮上還誕生了《洪蘭桂打酒》這樣的當地名劇。
“寺據湘濱,看樓閣翚輝,四面云曇開畫本;輪圓月殿,聽霓裳曲奏,一番鼓吹接仙音。”“湘水慶安瀾,恰當古寺鐘搖,錦纜牙檣千里集;江村欣賽社,又聽陽春調逸,漁歌樵唱萬人歡。”明清兩代題寫的這兩副楹聯,寫盡了彼時新康的風流。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觀念的改變,曾經沒落的新康戲鄉又萌發了生機,很多戲劇班子得到了恢復。
走在新康的街上,到處都是戲的元素:墻壁上繪滿了生、旦、凈、末、丑等戲劇人物臉譜;街旁名居中曲聲遠逸,或欣賞,或自唱,樂在其中;皮影藝術博物館、戲劇人物蠟像館、新康劇院、梨園大舞臺分布各處。新康又成了“漁歌樵唱萬人歡”的戲鄉。

書堂山到楷圣故鄉去弄墨
湘江北流,越過丁字灣,繞過麻潭山繼續北行,不久于北側可見三峰聳立,遠望猶如一副巨大筆架,這里便是書堂山了。
書堂山原名筆架山,因唐代著名書法家“楷圣”歐陽詢出生于此并曾在此苦練書法,后人改稱為書堂山。
書堂山歐陽詢文化園以書堂山和書堂小鎮為主體,圍繞“野趣、唐風、書韻”的主題,注重傳承和發揚歐陽詢厚重的書法文化底蘊,將打造為湖湘文化新典范、中國書法新圣地和國際文化旅游目的地。
公園由“一鎮一山”組成,是融合觀光游覽、書法研修、藝術品交易展覽、生態休閑的綜合性文化藝術主題公園。書堂小鎮位于書堂山腳下,打造成為唐風書韻風情小鎮,包含仁坊、禮坊、智坊、義坊四個區域,鎮內街道蜿蜒,由麻石、青磚鋪砌,矗立著集賢、忠勇、尚孝、書香、厚德五門。
曾經衰敗的書堂小鎮經過提質改造,蝶變成一個唐風古韻的湖湘旅游名鎮。筆架山下,千年翰墨再次飄香。
丁字灣到石鄉集鎮去賞石
“丁字灣麻石鋪天下”是湖南人都知道的一句老話。丁字古鎮即老丁字灣,位于湘江下游東岸,是頗具聲譽的石鄉集鎮。
丁字灣麻石(花崗巖的俗稱)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開采歷史可以上溯到西漢,是全國花崗巖儲量最多、中南五省最大的花崗巖集散地,也是國內十大石材之鄉之一。
隨著歷史上幾次大規模的麻石開采,丁字灣街市逐漸發展,至雍正時期,熱鬧繁華的集鎮已形成,至今已有285年的歷史,算得是真正的老街。
古街上,最能引起丁字灣人懷想的是那條完全用麻石鋪就的長街。石街長約兩百米,寬近四米,南北走向,耗用長1.2米、寬0.35米的麻石板材1810余塊。通街不見泥,猶似亂石鋪街的板橋體書法,有一種古樸硬朗的美感。
千百年來,以石立身、以石聞名,丁字灣形成了以麻石為特色的古鎮文化。至今,古鎮周邊還有觀音山金蓮寺、麻潭山白云庵等歷史古跡,大多由麻石建成。
幕后:文旅創客云集小鎮
“湖湘風情文化旅游小鎮”,指獨具濃厚湖湘文化特色和地域風情,擁有較強旅游吸引力和接待能力的文化旅游地域綜合體。它既可以是建制鎮、集鎮或其相對獨立的部分區塊,也可以是具有獨特文化內涵和旅游價值,能夠提供吃、住、行、游、購、娛配套服務的規模性旅游地產、度假村、主題文化園區、歷史文化村落或街區。
湖南省旅游發展委員會介紹,目前,全省有46個湖湘風情旅游小鎮創建單位。其中,湘江古鎮群、田漢小鎮、湘繡小鎮、醴陵陶瓷小鎮、汝城溫泉小鎮、安化黑茶小鎮、江永女書小鎮、南縣涂鴉小鎮、永州柳子小鎮、臨湘浮標小鎮10大小鎮享譽瀟湘。
為了進一步推動湘江古鎮群建設,近期,由湖南省旅游發展委員會指導的2017SMART錦繡瀟湘文旅創客大賽正在舉行。該賽事首次將長沙“湘江古鎮群”——銅官、喬口、靖港、新康、書堂、丁字六大古鎮作為創作原地,面向全國文旅創客征集包含住宿類、食用類、科技類、社群類、公益類、娛樂教育類、手作類、媒體類等其他類創新創業項目,同時邀請優秀的項目落地古鎮。(文/華聲在線)